党务政务

关于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理论思考

来源:宁海新闻网  更新时间:2006-06-15 16:18  作者:朱再林 尹韬  责任编辑:

 

在中共盘锦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以超前的发展目光和开阔的政治视野,提出要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符合盘锦市情。建设生态城市,既决定我市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一个理论问题,本文试图针对生态城市的概念、特征、重大意义以及如何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粗浅的理论探讨。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特征

1、生态城市的定义及内涵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再生产过程、经济再生产过程、与人类自身再生产过程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各异,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市可以定义为:应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城市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景观适宜的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

其内涵是:

(1)、生态是人与环境间高效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简称,不是回归自然的原始的生态。生态市建设既要立足于生存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全面提高和进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生态城市,就是以人为核心,把经济、社会、自然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促进有效的和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形成运转高效、协调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3)、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由资源型向知识型、网络型高效持续生态经济的转型,以生态产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腾飞。

(4)、建设生态社会,发展生态文化,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良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培育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

(5)、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市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建造良好的生态基础。

2、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代表了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体方向,它具有以下生态学的基本特征:

(1)经济发达,城市中物质能量运转流畅,效率较高。城市内部或从外部输入的各种资源、物资、能量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城市产出投入比较高。

(2)城市生产设施、生活设施布局合理、设备先进,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各行业、各部门的比例协调,有合理的产业链,能耗密度小,污染负荷小。

(3)城市基础设施先进齐全,城市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比较合理,具体体现为:有一定的城市发展预留地,各功能分区相对独立,人口密度、居住密度和建筑密度比较宽松、有序;交通、信息手段发达;给排水系统及生活废弃物处理设施齐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健全发达,以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抗逆境及抗污染的缓冲能力。

(4)群众有较强的生态环境意识及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愿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5)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产出的各种废弃物最终都能消化或转化为有用物资,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制约因素及重大意义

1、优势与制约因素

按照生态学原理,我市具有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具有较高的生态位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二是区位优势日益显著,便于物资、能量、人才、信息的有效流动。三是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人均国民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四是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意识,多年生态示范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生态建设经验。五是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为打造高效和谐的生态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契机。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具现代化生态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突出体现在:

(1)油气后续接替资源开始不足,水资源相对短缺。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率不高,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发展不均衡,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步伐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快。

(2)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还不到位,城市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功能区混杂。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3)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还有一定差距。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功能不配套,文化气息不够浓郁。

(4)重发展轻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在一些部门还不同程度存在。环境执法、环境管理还不到位,生态环境质量不高。

(5)粗放型生产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工业“三废”排放量及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而且经济效益不高,并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6)人才相对匮乏,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偏低,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不高,科技人才和科技力量不足。

2、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重大意义

“生态立市”是在盘锦建市18年的历程总结出来的新的发展思路,是结合盘锦经济特点、站在世界经济前沿提出的新的发展观点,是资源型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第一,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是正确处理有限资源与无限发展、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的迫切需要。改变过去速度扩张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建设持续、稳定、高效的生态经济系统作为首要奋斗目标,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发展地方经济进行资源精深加工,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第二,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是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迫切需要。将环境合理性与经济效率高效性相统一,提倡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整个生产链条的无害化、减量化、循环化,生产工艺的最优化,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三,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是推动社会进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深刻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崭新的、科学的文明观,人们的思想品格、文化素质、精神面貌达到更高更新的境界。生态文明观是是精神文明的更高体现,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目的是为了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在生态系统承载力内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政策和生态格局,减少环境压力,促进有效的和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促进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和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家园”,文化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建立高效的资源利用机制  改变现代城市“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3、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4、形成自然――经济――社会的有机整体  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5、建设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城镇区域体系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四、近期应抓好的几项主要工作

1、本着经济增长、生态优化、环境高质、资源更新、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的原则,按照生态学原理,修改、补充、完善对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完善和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进行科学化、效率化管理。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及废弃物循环再生技术,积极引进和开发污水循环再生、系统回用生态工程技术,实现废水低能耗、高效率处理。要积极实施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社会化生态工程,近期尤其是要控制好白色污染。

2、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有机食品,以生态产业带动全市经济的腾飞。以循环经济为切入点,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经济,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满足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推动农业生产由单纯从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推动农业生产由重视产量增长向产量与质量并重方向转变;推动农业生产由资源消耗型生产向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方向转变;农村经济由自给自足向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方向转变,为产品的顺利出口创造了条件。

3、建设生态示范小区,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利用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建材或天然材料,推广示范方便、舒适、健康、经济的节能、节地、节水、绿化、美化、自净、自生的生态建筑。加快双台子区老区的改造步伐,要通过系统的调整和重建规划,使居住、商业、文卫、公用事业、开放空间、交通道路等明确分区、协调配置。建立一批生态示范村、生态镇或生态县。在此基础上,开展生态社区建设,将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化技术溶于社区的生活之中,形成具有乡风、镇俗特点的景观布局体系。

4、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营造生态文化氛围。探讨人在推进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自己的思想、决策行为和发展战略,使他们不要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制。要有计划地对市民加强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授生态理论知识,提高市民生态意识,树立市民生态道德信念,培养市民生态道德意志,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

5、严格执法,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认真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否决制度。对环境有较大影响,不符合规划布局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上,未严格执行“三同时”、对出现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出现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领导要予以处理。健全执法机构,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认真组织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完善政府内部行政监察制度。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执行生态、环境、资源的法律规章情况的监察监督,督促各有关部门在审批土地开发和建设项目时,认真执行审批程序,严格把关。鼓励广大群众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6、广泛吸引人才,建立生态建设科技辅助机制。吸引市外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到盘锦工作。积极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有关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开发研究工作。通过建立专家库,培养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等形式,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包括技术与自然的融合、综合效益的取得和人类创造力、生产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建设生态城市将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美,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朱再林 尹韬)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