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省耕文化公园 让 市民 诗意 栖息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7-11-24 17:57  作者:赵磊明 刘跃武  责任编辑:

近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昭阳区按照“四城同创”的要求,结合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标准,投资3亿多元,精心打造占地面积1600余亩的省耕文化公园,让城市充满绿意,让市民诗意栖息。公园的建成,扩大了城市规模,改善了人居环境,为昭通中心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二生肖


天时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


五禽戏广场


雪后美景


阳光草地


园区人行道

省耕文化公园位于昭阳区北部新区,北靠国学路,东临昭通大道。公园总用地面积1600余亩,其中水体面积500亩,陆地面积1000余亩,整个公园绿化面积24.79万平方米,占陆地总面积的75.48%。公园规划有省耕溪径创意水街、上湖区、下湖区和省耕生态之心4大板块。公园的建设得到了市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委书记杨亚林,市委副书记、市长郭大进,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江先奎,区委副书记、区长陶毅等领导多次到省耕文化公园调研、指导工作。
  
11月22日,记者走进省耕文化公园,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迪正带着管理处的几位同志在研究公园补水管网的建设工作。他告诉记者,目前公园建设已进入尾声,将从国学路埋设管道,将渔洞水库的水引到公园里,在本月底就要完工。后期启动的近400亩的生态之心绿化工程预计12月底完工,大坝景观和喷泉的建设已完成90%,正在火热推进。省耕文化公园是开放式的、免费的,共设有8个入口,广大市民可从任意一个入口进入公园休闲、娱乐、健身。

记者沿着人行绿道走了一圈,看到园里处处是美景,浓浓的传统国学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尽管天气寒冷,在大坝瀑布、中心喷泉、生态之星等在建项目上,仍有数百名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

据悉,省耕文化公园于2015年9月开工建设,公园以“生态湖滨,城市耕读”为主题,以大师级作品“省耕赋”统领国学文化公园主题,在水体公园周边布局建设了“天时文化广场”、 “诸子百家广场”、“诗词歌赋广场”、“琴棋书画广场”、“五禽戏广场”、“二十四孝广场”、“十二生肖广场”等系列国学文化广场以及夏日长滩、生态之心、中心瀑布、秋城水岸、阳光大草坪、茶花园、梅园等多个景点,古戏台、名人纪念馆等多个仿古建筑。公园建设利用天然地势环境,因地制宜地将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将山水和国学文化完美融合,在场景构建和小品布置上下足了功夫。公园集蜀王杜宇、朱提文化、昭通名人、民族文化等人文元素为一体,形成文化氛围浓厚,融休闲、观光、休憩、娱乐和公共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配套建设了长3.6公里的环湖公路、长3公里的人行绿道以及栈道、码头等,还设计了迷宫等孩子们喜欢的景点及其它基础设施,使得公园功能、生态环境、人文文化互相协调统一。

据区园林局局长秦少闻介绍,省耕文化公园有3个亮点,一是突出了文化这一主题,建设了“四书五经广场”、“琴棋书画广场”等,内容包括传说、神话、唐诗宋词等。二是整个公园占地1650亩,有500亩的大水面,在全省来说都是比较大的公园,且在上、下湖区都有一个喷泉,建成后比较壮观、大气。 三是植物的造景比较丰富,种植了大树、开花乔木、盆景等将近一百种植物,仅生态之星的绿化面积就近400亩。

据了解,昭阳区把省耕文化公园作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来建设,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搬迁了屠宰场,彻底消除了屠宰场污水对水库的污染,并安装了排污管道收集周边的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住在附近的常大爷告诉记者,省耕文化公园的原址是省耕塘水库,未修建公园前,水库四周垃圾遍地、污染十分严重,加之周边的生猪屠宰场及居民的生活污水都排放到水库里,水库的水质污染严重。常大爷说,现在环境、空气都好了,天气好的时候公园里游人还比较多,大家都很喜欢这里。
 
省耕塘水库的美丽蜕变,彻底改变了原来污染严重的状况。公园的建成扩大了城市面积、提升了昭通中心城市形象和品位,让昭通市民休闲娱乐健身多了个好去处,也为昭通中心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非常明显。

(编后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省耕文化公园的建设改变了省耕塘一带原来污染严重的状况,符合昭通中心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建设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市区党委、政府为民造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举措。相信有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人民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

(赵磊明  刘跃武文/图)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