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昭阳

乌蒙高原的文学力量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8-06-05 08:38  作者:沈洋  责任编辑:赵磊明

 

——昭通作家群综述

沈洋

匍匐大地的作家群体

在云南昭通的大山包,有一种吉祥鸟,叫黑颈鹤,每年都会在农历九月九至次年的三月三之间,飞到大山包越冬。这是一群适宜在高寒冷凉的高山沼泽地带生存的高原鹤,尽管气候严寒,生态脆弱,他们也一样保持着优雅的体态,高昂的气质,对爱情忠贞不渝,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与执着。同在云南昭通的乌蒙群山中,活跃着一个庞大的文学创作群体,“昭通作家群”,也因为这个独特群体的存在,这一现象被称作“昭通文学现象”。这种对文学的坚守与执爱,这种永不放弃、永不服输、桀骜不驯的精神气质,使得“昭通作家群”与黑颈鹤有着何其相似的精神脉相,值得探究。

2004年11月夏天敏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乌蒙山是一座平凡的山,和天下所有的山一样,以泥土、石头、水分、野草和树木构筑了山的平凡之躯。乌蒙山又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她有自己的脾气,有自己的品格,雄奇、大气、磅礴、厚重、坚韧,个性十足。正是这连绵不绝的乌蒙群山,贫瘠却不弃子民,卑微却从不低头,高大却从不高傲,厚重却从不沉闷。乌蒙山自有她独特的舞步、山歌和笑容,自有其独立特行和率性而为的气质,正是这充满灵性和神性的乌蒙群山,世世代代哺育着她的人民,培育了在国内文坛有广泛影响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

“昭通作家群”,通常指活跃在昭通本土和曾经在昭通工作生活,后来调到昆明工作的一个昭通籍的文学创作群体。这个创作群体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昭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报刊,树立走向全国的文学理想至今,一直保持着兴旺、活跃与执着的创作态势。且作者老中青三代呈梯次结构分布,作者分布在社会各行各业,相互扶持,相互弥补,共同进步,形成了良好的文学生态。一大批文学作品发表于国内重要的文学期刊,产生广泛影响。其中,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和雷平阳的诗集《云南记》分别获得鲁迅文学奖;李骞的评论集《现象与文本》、黄玲的评论集《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潘灵的长篇小说《泥太阳》分别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潘灵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和村庄》、樊忠慰的诗集《渴死的水》获得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宋家宏的文学评论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胡性能的中篇小说《下野石手记》和刘广雄、傅泽刚、王单单等作家作品获得了十月文学奖、金盾文学奖、人民文学新人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及部分文学期刊奖。

昭通作家获得的荣誉

    这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与文化积淀的相对丰厚和文学创作的异常活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业界把这一独特而有趣的文学生态称之为“昭通文学现象”,把这个三十多年来一直扎根昭通大地坚守文学创作的群体,称为“昭通作家群”,并被写进中国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成为被官方和民间广泛认同的全国四个文学创作群体中唯一一个以地级市命名的作家群。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是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是云南最早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得风气之先,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昭通作家群,正是得益于这片雄山厚土的哺育,得益于流经境内的金沙江、牛栏江和横江的滋养,得益于这里千年积淀的文脉浸润。雄山大河赋予昭通作家大山一般坚挺的脊梁,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执着拼搏的禀赋。正如昭通市作协主席夏天敏所说:“失败失败再失败,坚持坚持再坚持,成功成功再成功。”这是夏天敏的创作态度,又何尝不是昭通作家群的真实写照。


蓬勃葳蕤的文学生态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昭通的文学生态,可谓蓬勃葳蕤,生生不息。

任何一个文学创作群体,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昭通作家群”亦然。

《锻刀》文学创作团队八位昭通作家到龙氏家祠采风

文学群体持续发力。一个地区的创作,如果只以创作人数众多来说事,无疑是没有说服力的。昭通作家群创作者众,是个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昭通市十一县区600多万人口中,能在市县一级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作品的写作者上千人。现有中国作协会员近20名,省作协会员近100名,市作协会员200余名。从这一组数据来看,说昭通文学作者众多,是毫不夸张的。从作者职业分布来看,有公务员、教师、医生、警察、保安、老板、企业员工、农民工等;从年龄层次分布来看,从中小学生到七十高龄的老作家,每一个年龄层次都有人在从事文学创作;从性别来说,昭通作家群以男性作者居多,但女性作者也不少,一些女性作家还成为昭通作家群的中坚力量。

百花齐放薪火相传。在昭通文学创作的百花园里,各文体都有代表性作家。以文体分类,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创作,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写作者。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有夏天敏、蒋仲文、邹长铭、胡性能、潘灵、刘广雄、黄玲、傅泽刚、吕亚平、吕翼、刘平勇、徐兴正、杨昭、沈洋、吴运强、季风、周远清、杨莉、黄代本、李发强、朱庸、杨恩智、赵清俊、吴明标、蔡发玉等;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有曾令云、夏天敏、傅泽刚、阮殿文、吕翼、沈洋、叶听雨、意千重等;在诗歌创作上,有雷平阳、麦芒、樊忠慰、陈衍强、夏吟、贾薇、王单单、影白、尹马、张雁超、芒原、夏文成、杨碧薇、沈沉、陈永明、赵昀、艾焱、朱江、朱家江、朱家鹏、梁广、刘金富、沈力、杨帆、周海、周永轩、云鹏、李顺星、刘建东、米吉相等;在散文创作上,有陈朝惠、阮殿文、刘平勇、杨莉、杨恩智、唐健、王昭荣、杜福全、刘邦坤、刘作芳、王孝林、杨云彪等;在报告文学创作上,有曾令云、沈洋、杨莉、朱庸、沈力等;在影视和戏剧文学创作上,有蒋仲文、廖天云、沈洋、杨明、万璞、马应富、杨林、王冰、沈力、李珊梅、邓翰超等;在文学评论创作上,有宋家宏、李骞、黄玲、赵升奎、艾自由、尹宗义、夏吟、牟泽雄、李祥、杨梦媛、黄凤玲、张伟、郭冬勇、南英、马丹等;在儿童文学创作上,有吕翼、任继敏等。

频频亮相全国平台。昭通作家的一大批作品先后亮相全国重要文学期刊并获得大奖。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当代》《十月》等重要文学期刊发表了大量作品,一些优秀作品还分别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作品与争鸣》《名作欣赏》《散文选刊》《诗选刊》等转载,或被一些重要的文学选本选载。近十年来,昭通本土作家每年在全国重要文学期刊发表文学作品均保持在300-400件左右,占云南作家发表作品的一半以上,几乎涵盖了国内大多数重要的文学期刊。


仰望星空的求索视野

是否有巨大的创作潜力,是否有善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勇气和毅力,考验着“昭通作家群”的每一位成员。昭通作家明白,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安享,不能总是老生常谈,得不断出新人出佳作,文学事业需要传承,更需要突破。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对于文学的执着追求,使得昭通作家不敢懈怠,也不能懈怠。近年来,昭通文学创作又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拓展了新的领域和空间。

曾令云长篇报告文学《情暖乌蒙》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影视改编好戏连台。早些年,蒋仲文创作了二集电视剧《徐洪刚——乌蒙骄子》,刘广雄的长篇小说《太阳滴血》等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根据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改编的同名八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飞天”、“金鹰”奖。同名电影《好大一对羊》在法国、美国等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上映,获美国华盛顿特区独立电影节最佳评审团大奖、加拿大维多利亚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法国维苏尔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促进奖,同时在嘎纳电影节上与其他三部中国电影应邀参展。沈洋根据其中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包裹》,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在全国150所高校同步放映。该影片入围第三十五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金像奖”主竞赛单元,入围第四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奖”,获第六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文艺基金贡献奖,并获评为国家广电总局和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10部优秀影片之一。由沈洋担任文学策划、沈力担任编剧,改编自沈力中篇小说的同名网络大电影《我和三甲有个约定》,该影片精华版(30分钟)获得由中国农业影视协会(CCTV7)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主办的全国首届“情系三农”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奖,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中国梦云南美”百部微电影展播优秀作品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夏天敏工作室担纲文学策划,组织蒋仲文、吕翼、沈洋、杨莉、刘平勇、周远清、沈力等八位昭通作家完成文学脚本创作的36集电视连续剧《锻刀》,在短短的三个月内频频亮相中央电视台一套、八套黄金时段和重要时段,在电视银屏上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收视狂潮,引发了“ 《锻刀》 ”话题,云南昭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昭通各族干部群众要发扬“锻刀”精神,决战脱贫攻坚。

 这部无论在全国观众还是业内人士中间广受好评,纷纷点赞,堪称现象级的电视剧,一改以往抗日神剧的样貌,以感人的故事、丰富的情感、曲折的人物命运、饱满的人物形象、最贴近真实的历史、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博大的家国情怀,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再现了昭通热血青年参与滇军肉搏抗战的传奇历史,吸引了眼球,博得了掌声,赢得了好评。在一度以调侃崇高、抹黑英雄为能事,手撕鬼子、裤裆藏炸雷等“雷剧”横行的时期,《锻刀》的出现无疑给观众以正本清源、耳目一新之感。回顾整个创作历程,作为八位昭通作家组成的《锻刀》文学原创团队的一员,感慨颇深。

全国著名作家编辑走昭通系列活动开幕式

 36集战争传奇情感巨制《锻刀》 (原名《热血之共赴国难》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文投集团、云文影业、昭通市委、市政府和苏州传视影视联合出品,于2016年10月1日国庆期间在中央电视台CCTV- 8播出后,又于12月11日再次登陆中央电视台CCTV- 1早间剧场。从2017年1月13日上午开始, CCTV- 8每天上午11: 29起,《锻刀》五集连播,再掀收视狂潮。短短的三个月内,《锻刀》分别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首播,在一套和八套及部分地面频道重播,覆盖率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取得央八近五年收视新高,一举成为央视近三年“收视王” 。至此,电视剧《锻刀》被誉为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兼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锻刀》真实反映出了昭通儿女的血性、执著纯真以及不怕牺牲的担当精神,这是令昭通文学创作团队最欣慰的事,也是电视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昭通作家完成文学脚本原创的电视剧《锻刀》海报

 为圆满完成《锻刀》的创作任务, 2011年底,昭通市委市政府、昭阳区委区政府决定与云南文投集团联合拍摄电视连续剧《锻刀》,创作文学脚本的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在了以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为首的昭通作家团队的肩上。2011年11月,由夏天敏、蒋仲文、吕翼、沈洋、杨莉、刘平勇、周远清、沈力组成的“夏天敏文艺工作室”成立,《锻刀》电视剧文学脚本的创作就此拉开了帷幕, 8位作家饱含激情和热情,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剧本的创作。为了写好文学脚本,昭通作家创作团队几乎每两天就开一次碰头会,相互探讨、碰撞、批评,然后指出存在的不足,再反复进行修改。正是这种对历史高度负责,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使得昭通抗战热血青年的侠肝义胆、豪情壮志以及昭通人的血性跃然纸上。

 2013年底,近50万字的文学脚本终于脱稿,交给了云南文投集团,然后又交由著名编剧徐照清、徐兵、王军等进行改编。然而,由文学脚本转化为电视剧本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来自北京的编剧们多次往返昭通,举行座谈会进行沟通、协商、切磋。编剧们最终被昭通作家原创文学团队的执著和认真所打动,把后来剧本的改编授权给夏天敏工作室把关。2015年5月10日,历时3年、数易其稿的电视剧《锻刀》终于在浙江横店开机。

 在《锻刀》剧本的创作上,昭通文学创作团队承担了三大任务:一是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二是完成故事的脚本原创。三是负责剧本的最终审核把关。正是因为有了对历史的高度负责和战争场面的高度还原,才使得这部抗战剧与以往“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抗战神剧”完全有别,在传奇性和情感方面深深触动了观众,最终为《锻刀》赢得了口碑爆棚的完美格局。

 笔者认为,八位土生土长的昭通作家参与《锻刀》剧本创作,他们对昭通的抗战历史有着深厚浓烈的感情。从感情投入上来讲,其饱和度是非常高的,是怀着深厚情感投入创作的,加上作家在人物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上的优势,使得昭通抗战热血青年的侠肝义胆、豪情壮志以及昭通人的血性跃然纸上。剧中的江小刀就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昭通人,他不怕牺牲、侠肝义胆,让观众看到了有血性的昭通人的典型形象。“我们九连要当昭通的先锋连。”“宁愿正面死,决不背后生。”这些令人血脉喷涌的台词是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触动情感的。

 《锻刀》播出后,大家一致认为,该剧故事逻辑性强,剧情高潮迭起,是战争剧中不可多得的上品佳作之一,被业内人士盛赞为“战争传奇情感巨制” 。该剧在传奇性和情感方面深深触动观众,而剧中人物在血与火的战场考验中不断历练成长,最终走向光明,这样的心路历程更是扣人心弦,表现出来的精神更加振奋人心。

脚本原创的电视剧《锻刀》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上,有关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锻刀》是云南涌现出的又一影视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电视剧《锻刀》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坚持勇于创新的精神,是电视剧《锻刀》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是电视剧《锻刀》取得成功的重要措施;坚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是电视剧《锻刀》取得成功的重要动力。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郭大进表示,电视剧《锻刀》从创拍伊始就得到了各位领导、专家的倾力指导,凝聚了以夏天敏为主的昭通8位作家的心血和汗水。并借助大平台,高水平展现昭通的文化资源,打造出了昭通乃至云南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部剧作。《锻刀》得到了政治上的高度肯定和社会上的普遍认可,源于其尊重历史、还原事实,用心用情的精心制作。电视剧让人们记住了抗战中的昭通热血儿女,记住了他们为抗日练就的侠肝义胆和豪情壮志,记住了敢于拼搏、不怕牺牲的“锻刀精神”。

此外,昭通本土作家参与创作的电影《系红裤带的女人》《水恋》《破天荒》《语爱》《闪亮的青春》《唤醒》《摩托车记者》《迟到》《奔跑吧,妹子》等一批数字电影、院线电影、网络大电影和微电影分别在央视电影频道或各大视频网站热播,有些还获得了各种奖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长篇小说创作绽放新花。曾令云创作了《龙氏家祠》《李家花园》《天堂之门》《相约水富》等十余部长篇小说,成为昭通创作长篇小说数量最多的作家。其中,长篇小说《云兴街》共150万字,分为上、中、下3卷,以一条古老街道的变迁折射出辛亥革命以来云南百年历史风云。小说通过展示居住在云兴街的形形色色人们的命运浮沉和悲欢离合,深入挖掘了人性深处的激烈冲突,为二十世纪的昭通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动风俗画卷。夏天敏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极地边城》,发表于《中国作家》杂志,获得《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优秀小说奖。这部小说写的是昭通解放前的一段历史,故事完全虚构,只留背景。小说完全颠覆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一位出身于名门望族、达官显宦之家的大小姐——云霓小姐的情感生活和她所做的事业。夏天敏还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两个女人的古镇》,小说以昭通盐津豆沙古镇为原型,以昭通民国乱世为背景,建构了一座乌蒙山中充满传奇色彩的古镇,塑造了蒋嫂、玉婉、刘猛子等浸透着昭通人古道热肠、敢爱敢恨、侠肝义胆的性格和特质。豆沙古镇似虚若幻,却又形象真实,成为了解民国时期乌蒙山历史风云、风情民俗和世态众生的一个文学小镇样本。吕翼创作了《土脉》《寒门》等长篇小说。其中《土脉》是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在当前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关于土地与农民,关于他们之间那维系了千百年的血肉关系,正被充斥在各个角落的欲望、期盼、痛苦与挣扎逐渐异化,逐渐重新组合,重新构建的过程与疼痛。追问了“在土地上,农民最终的出路在哪里”这样一个终极问题。阮殿文出版了青春爱情长篇小说《湾湾田之恋》和《爱上泰戈尔的孩子》,填补了昭通作家没有写青春题材爱情长篇小说的空白,反响热烈。70后作家叶听雨出版长篇网络小说《脸谱》,获全国网络文学10年盘点十佳优秀作品、人气作品百强奖。80后女作家意千重创作了《世婚》等八部网络长篇小说,在起点中文网等各大网站点击率名列前茅,在大陆和台湾出版,广受好评。2015年11月5日,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办公室和作家出版社联合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沈洋长篇小说《万物生》研讨会”。作品以鹤镇为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以工作队队长文雅琪一家三代在不同历史时期到鹤镇开展群众工作为主线,见证苹果村的变迁,书写了一个村庄在挣扎中蜕变的轨迹,彰显了苹果村村民和各色人等的世态人心、人性美丑,张扬了中国农民百折不挠、坚韧抗争、敢于创造的拼搏精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白庚胜出席并讲话,他说:“《万物生》以较小的开口展现宏大的场面,小说紧贴大地脉搏,富有生活趣味和时代气息,同时又有历史沧桑的纵深感,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万物生》带来了新农村建设的最新的丰富的信息,最新的动态,以及尖锐的冲突,涉及到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农民、社教等,在当前比较难得。”《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万物生》这部小说,一个是结构上找到了很巧妙的架构,再一个是引领了精神态度,这是两个最可贵的地方。”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葛笑政、梁鸿鹰、胡殷红、王山、徐忠志、王干、邢春、杨晓升、顾建平、郭艳、俞胜、刘琼、宗永平、夏天敏、宋家宏、潘灵、胡性能等出席研讨会并发言,对该作品给予高度评价。

沈洋长篇小说《万物生》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长篇报告文学异峰突起。曾令云创作了《一桥飞架南北》《安得广厦千万间》《溪洛渡》等长篇报告文学。2014年8月3日鲁甸发生地震后,又完成了反映鲁甸地震的长篇报告文学《生死涅槃》,全方位反映了鲁甸地震救援的感人事迹,该作品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推进之际,曾令云又深入部分县区和乡村采风,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春暖乌蒙》,在《十月》杂志全文刊发,并于2017年4月8日在北京举行了研讨会,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认为这个长篇报告文学全景式展示了昭通的历史、经济及文化,不是单纯为写扶贫而写扶贫。作家曾令云关注的是昭通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精神变迁和他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生存处境的思考。《春暖乌蒙》运用大量数据、大量细节来描写扶贫,把昭通扶贫工作全景呈现给读者,是有相当深度和积极意义的。他认为《春暖乌蒙》“有历史的纵深度,也有地方的文化感。” 昭通籍作家徐兴正完成了反应鲁甸地震给故乡大地造成深度破坏,故乡人民不惧困难,重建家园的长篇报告文学《生命》。沈洋完成了反映彝良地震的长篇报告文学《彝良大地震》《遥远的洛泽河》,两部报告文学以平实的语言,立体式、全方位再现了彝良地震救援感天动地的壮举。云南省文联、省作协在昭通举办了《遥远的洛泽河》研讨会,会上,著名作家夏天敏说:“阅读沈洋书稿,是一次心灵的疼痛之旅,是一次感动的温暖之行,是一次感恩的圣洁教育,是一次涤荡污浊启迪心智再建道德的有益尝试”。杨莉还创作了反映鲁甸地震救援的长篇报告文学《断裂带上的断裂》,全文发表于2015年第6期《中国作家》杂志,以全景式笔触建构,从全新的角度切入,避开了同类题材的模式化处理手法,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敏感心理,深刻揭示了苦难大地上的人性光辉。2015年7月9日,《断裂带上的断裂》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认为,杨莉的报告文学《断裂带上的断裂》,再一次让我们了解了鲁甸“8•03”地震的惨烈与悲壮。这部作品,用了很大笔力叙述社会各界和人民军队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讴歌了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在地震中特殊的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表达了这部作品的诉求。杨莉还创作了反映昭通烟草人助力昭通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大爱无疆润乌蒙》,全文发表于《中国作家》(纪实版),并在昭通举办了研讨会和发布会。《中国作家》副主编高伟说:昭通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充满了大爱、充满了正能量,许多动人的故事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形成了特有的昭通作家群及昭通文学现象,昭通文学创作对昭通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前进的动力。昭通作家杨莉的报告文学《无疆大爱润乌蒙》,以饱含的深情、充满大爱的良知、诗意的笔触和诗人特有的情怀,描写了乌蒙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决战贫困的伟大战役。这样一个作品,就是标准的中国梦的故事,充满正能量,这部作品视野非常开阔,具有非常诗意的书写,也有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和细节,我觉得这是继《断裂带上的断裂》之后的又一部佳作。沈洋和沈力联合创作了三十余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他乡是故乡》,该书全面展现了世界第三大、中国第二大的溪洛渡水电站建设永善移民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传递了当前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宝贵实践和经验,彰显了正能量,为丰富中国梦,注入了滇东北高原最具活力的内涵。

 纵观昭通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关注底层群众生活。作家们的笔触直接探底农村和城市底层群众的奋斗与挣扎,关心他们的疼痛和温暖,关注他们生存的艰难与辛酸,同时也关注他们对待生活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如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等小说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之作。二是关注社会变迁。零距离贴近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变革转型期的阵痛。如潘灵的长篇小说《泥太阳》、沈洋的长篇小说《万物生》等,就是为这个时代的最好注脚。三是注重挖掘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给人以无比震撼的力量,如潘灵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和村庄》、夏天敏的中篇小说《时光里的银子》、胡性能的中篇小说《消失的祖父》、刘平勇的中篇小说《一脸阳光》等一批作品。四是为故乡喊疼,慰藉大地灵魂。如雷平阳的诗集《云南记》、陈衍强的诗集《我的乡村》、樊忠慰的诗集《渴死的水》、王单单的诗集《山岗诗稿》等作品,正是在昭通这块大地上自然生发的深情吟唱。

 

杨莉长篇报告文学《断裂带上的断裂》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在看到昭通作家群创作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昭通作家群创作的短板和危机。由于昭通本土作家长年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小城或乡村,很有生活,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离生活太近了,往往难以跳出生活,这就给昭通作家今后的创作带来了挑战,能否超脱和升华,从“生活”里轻盈起飞,这是值得昭通作家注意的一个问题。另外,开阔视野,扩大阅读,深入思考,转换视角,另辟蹊径,实现新的跨越,这更是一个需要不断琢磨和探究的问题,因为这个,关乎着昭通作家群的未来。

在乌蒙群山中,在昭通大地上,总有一群人,他们以俯首故乡的姿势,以贴近大地的态度,以对生养自己这块热土的无比挚爱,用自己的笔为故乡书写。他们对故乡爱得深沉,他们的眼里满含热泪。这一群文学人,他们没有职业和身份的阻隔,没有地位和层级之分,他们因为文学而平等,他们的灵魂因为文学而高贵,他们的友谊因为文学而紧密,像是连绵的乌蒙群山。在昭通,文坛陋习“文人相轻”改了一字,叫“文人相亲”,他们一起办民间文学小报,一起交流文学观点,一起为文学默默耕耘,一起为文友取得文学成就而欢呼,正是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滋养着一群以文学为养分的写作者。他们写山水大地,写风土人情,写抗争蜕变,写世道人心,写人性善恶。在他们的笔下,流淌着一股股文学清泉,吹来了一阵阵文学清风,传递了一波波文学正能量。

有理由相信,有信心期待,乌蒙高原的文学力量,会一直生生不息。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