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探寻红色足迹 八仙营群众忆故事感党恩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8-07-27 09:43  作者:虎伶俐 毛治府  责任编辑:虎伶俐

“一二三、三二一,解放大军数第一!”在守望乡八仙营村十三组回族老人胡启成的脑海中,自1950年2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师进驻八仙营后,这话就成了当时年仅7岁的他和小伙伴们每天欢唱的童谣。若干年来,这句话一遍遍在他的耳边响起,一次次将他拉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永远欢迎共产党,永远欢迎解放军!我们几代人都欢迎解放军,子子孙孙都欢迎!”今年81岁高龄的八仙营村十一组回族老人锁银文讲起过去那些红色故事有些赘述有点儿说不太明白,但一提到共产党的好,老人的眼睛里忽地闪起一束光,面对记者口齿清晰地喊出了这些话。多年来,参加过儿童团的他铭记党恩,这些话始终埋藏在心底。

百名作家、记者探访八仙营清真古寺

八仙营清真古寺门前的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石碑

认真听取介绍

7月26日,昭阳区百名作家、记者走进守望八仙营探寻红色足迹、挖掘红色历史,就地采访了二十余名耄耋老人和当地干部群众。一段段回忆、一句句述说、一声声感恩回响在飞檐斗扶、翠柏环绕的八仙营清真古寺里,回响在这片军民相濡以沫、鱼水情深的红土地上。这是解放前饱经苦难深受压迫、解放后沐浴党恩深感党恩的昭通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

采访耄耋老人

在战士休憩过的地方讲红色故事

1950年2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师部队在师政委薛韬的带领下,从贵州威宁进入昭通,受到昭通县守望乡广大群众的热忱欢迎与接待。四十三师部队分别驻扎在守望乡的水井湾村街上、卡子、赵家院子、团山、营上、大院村等地,四十三师师部则驻扎在守望乡八仙营清真古寺内。在进入昭通前,昭通负责联络的同志向师部介绍了守望乡属于回族同胞聚居区的情况,师首长知道此情况后,十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命令部队把随身携带的属于回族同胞忌讳的食品和物品清理出来,不准带入回民区。中共昭通县工委安排接待人员将昭通各族群众捐赠的劳军物资及时送给解放军。历史文化厚重、红色足迹踏及的八仙营清真古寺后被列为昭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阳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典雅古朴的八仙营清真古寺

翠柏环绕的古寺

八仙营清真古寺碑记

昭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当天,在八仙营清真古寺内,76岁高龄的回族老人胡启成将儿时的记忆向记者娓娓道来。1950年2月26日,年仅7岁的胡启成正和小伙伴们在田边玩耍,忽然看见身着黄色军装的解放军队伍扛着红旗从他们身旁走过。但他并没有想到这些解放军战士会住进他们家的院子里,也不曾想到解放军战士的生活如此艰苦、纪律如此严明,更不曾想过这些解放军战士不扰民、很亲切,待老百姓非常好,会每天帮助他们把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天挑水把他们的水缸灌得满满当当。解放军入驻以后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看到战士们生活艰苦,煮的包谷稀饭很稀很清,群众们会很心疼地给战士们送去包谷、蔬菜等农产品。胡启成说:“当时我只有7岁,解放军来的时候从水井湾上来,我们在田边玩。战士们来了多少人不清楚,但是住在我家附近,在我家门前挖了几个地灶。当时我们老百姓看见解放军的生活很艰苦,煮的稀饭都是包谷稀饭不是米稀饭。我印象最深的是解放军的纪律很严,他们不会打扰老百姓。解放军晒子弹的时候,我们就在下面玩,这点印象有点深。现在我们都还在给年轻人讲当时解放军生活的艰苦,解放军进驻我们村对老百姓太好了,所以有那么一句:一二三、三二一,解放大军数第一!”

解放军战士曾居住过的地方

今年81岁高龄的回族老人锁银文回忆说,解放军进驻八仙营之前,当地有一些土匪常常会来牵走老百姓家中辛苦喂养的牛,令百姓很畏惧很不安。解放军来了以后,对土匪进行了清缴,土匪们再也不敢肆意妄为,村子里的治安也就渐渐变好了,那段时间老百姓都夜不闭户。每天清晨,大家都能听见战士们在清真寺后的操场上出操喊口号,心里觉得既踏实又安全。锁银文老人回忆说,解放军到来后,在村里办起了夜校,组织村民们组建了儿童团、姊妹会等,教大家学文化、学习新思想新观念,大家的觉悟也有了提高。他当时加入了儿童团,生平第一次学会写自己的名字。锁银文说他现在领着低保,生活不愁,一切都是党给的,他和他的子孙会永远铭记党的恩情。 

当天中午,清真寺管理组组长、八仙营一组村民李兴田带领记者参观了解放军战士在他们那里曾经驻扎生活过的地方,他说当年他的父亲曾见证了这段红色的历史。据他和几位曾经接待过解放军战士的老人介绍,当时他们那里曾经驻扎过百余名解放军战士。战士们来了以后,会帮助大家打扫卫生、干农活,给他们送上小面值的人民币并告知他们很快这些钱就能用上。过了几个月,这些钱果然就开始在市面上流通。为了让战士们不至风餐露宿,当地村民不顾战士们的一再拒绝,自己搭起简易棚来住,硬是腾出了二三十间屋子给战士们休息。 李兴田说:“我小时候父亲给我们讲,我们三家人这三间房屋,解放军来了住了几天时间,住的当天太疲劳,第二天起来了就打扫卫生,把电话安好。解放军很关心这些群众,问大家生活怎么样,说以后你们日子就会好过了,人民解放军在昭通要与你们成为一家人了。他们也吃我们回族的食品,需要包谷、菜,包括马草马料他们都要给钱,不要也不行。我们父亲经常讲自从解放军来了对人民群众很关心,解放军从来不会要老百姓的一棵葱、一个蒜。” 

 八仙营一组村民李长选说:“解放军多部分都住在这里,还在这里安起电话,电话线通到全队。他们到了这里,把枪支弹药摆在这里晒,原来我记得就是晒过机枪、炮弹。解放军就在刚才我指的那个地方煮东西吃,煮的东西有黄豆、包谷稀饭。我见他们吃的时候都是用一色的绿口缸。他们对老百姓很爱护,当时我们很穷,他们还向我们问长问短,问了之后对我们说,我们是解放军,以后大家的好日子就来了。共产党给了我们幸福生活,感谢共产党,在我的心中永远感谢!”

一切不曾改变过

战士们曾在这里晒子弹

1950年3月初,在昭阳城乡各界群众、学生及起义政府人员的列队欢迎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师部队从守望乡经元宝山入城,沿主要街道直接进入昭通北校场。追寻红色足迹,铭记党的恩情,传承革命精神。一切一切,将永恒镌刻在历史长河中。

参访结束后,记者带着八仙营干部群众对解放军战士的深切思念和一片真情离开八仙营时,一回首,只见八仙营清真古寺门前那块“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碑石依然稳稳伫立,入口牌坊上的对联“古兰如皓月岂独照我,圣教似大道不禁行人”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昭阳区新闻中心全媒体记者 虎伶俐 毛治府 文/图)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