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昭阳

杨琼:一座城市的山水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8-08-30 15:48  作者: 杨 琼  责任编辑:赵磊明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昭通这座城市读书,用青春的时光,和一面湖水相遇。正是喜欢东游西逛的年纪,刚好有机缘,看到昭通坝子的一马平川和省耕塘的水波潋滟。而在此之前,在山区生活了近二十年,对于水的认识,就是瀑布飞流、山间溪涧、清幽水井,最大的水面,也就是篮球场那么宽的鱼塘。

新建成的省耕公园一角

 学校位于环东路上,距离省耕塘很近。学校足球场和附近农户的庄稼地,就隔着一条土埂。从足球场穿过,沿着土埂,顺着庄稼地里的马车路往东北方向走,十多分钟,就到了省耕塘。省耕塘是一个年代较久远的水库,我在心里始终把它看作一个湖泊。水库边上,有低矮的土墙房,有高大的柳树和杨树。我最喜欢秋冬季的的下午,和同学一起,慢悠悠度过一段散漫的时光。秋冬时节的省耕塘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这个时节,高大笔直的杨树,叶片金黄,柳树的叶子,也由绿变黄,水库闸埂上的草也呈现出一种接近透明的白黄色,昭通气候干燥,风也大,树叶飘落下来,铺满水库的道路,松软而绚丽,踩上去,有细碎的声响,还有阳光的味道。三两个好友,就这么在阳光下,缓步走过一片庄稼地,在湖边寻一处落叶与荒草厚实之处,或坐或卧,发呆,或者谈天说地。青春与一片水域的记忆,是春天一般灿烂的容颜,蓝天上轻盈的白云,湖水拍打水岸的声音,树枝间洒落的光影,以及,校友们遗落在时光里的爱情。

 年少时候,尽管在经历着贫困,但眼中的世界依旧是美好的。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依山傍水,树木掩映,鸡鸣狗吠,在阳光下,土墙有着炫目的橙红色;耕作的农人,脸被高原的阳光晒成黑红色,阴单蓝的布衣上,少不了泥土、汗渍和补丁。瞅见几个学生偷拔地里的萝卜,或者呵斥几声,或者大方的让学生拔,并告诫不要踩坏庄稼,还有的农人,当有人向他请求拔个萝卜吃的时候,大方而狡猾地笑着说,吃吧,反正都是种来喂猪的!在那个年代,省耕塘附近的村落,没有纵横交错的硬化路面,除了牛车和马车,单车和拖拉机都是奢侈品,没有绵延的大棚,也没有种植各种稀奇的植物,按时序和传统耕作,物质的匮乏,是一定的。正如读书的我们,兜里没有多少零花钱,很少添置衣物,生活用品也不浪费,还好国家对于师范类院校学生政策优惠,让我们可以不用担心肚子吃不饱。物质匮乏,但生活与心灵均简单,学习之余,看天地皆是大美,时光里也总是诗篇。所以那时的省耕塘,带给生活与情感的,终归是美好。

 我曾经在资料里,一遍一遍读省耕塘和它经历的风云——

望海楼公园夜色璀璨

省耕一词名为古代帝王视察春耕。《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说的是春天视察耕作情况,补助(种子、耕力)不足的秋天视察收获情况,周济歉收。这是省耕的意义。在《昭通志稿》中,对徐成贞任职总兵后的作为有这样的记述:“……乃下令,凡贼逃亡及被胁从者,概为招抚,共得数万户,给予田地、耕牛、谷种,俾得各安其业。又与知府监修黉宫、武庙,于镇署前设立商市,复修大阅堂为训兵之地,浚省耕塘为劝农之场……昭通初以蛮夷渊薮而一变而为文物之邦者,悉皆公力。其功德固宜馨香祀之也哉。”这段文字里讲述的是昭通首任总兵徐成贞履职未久,即效法前贤铸剑为犁,倡导修建省耕塘农田水利工程,库塘水渠,规划井然。开垦田地几千亩,部分土地由驻军屯垦,为军队用,部分分给无地农民耕种,作为发展生产自给自足。徐成贞离任后,顾念旧情、不忘前贤的昭通人还为徐成贞修建了享祀的徐公祠。1958年,原省耕塘扩建为水库。

  转眼二十年就过去了,其间,也去过几次省耕塘。省耕塘作为一座水库,在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中,它已经失去灌溉的土地;作为休闲的水域,它已经萎缩了应有的美丽。令人欣慰的是,省耕塘,在新的时代,华丽蜕变,焕发新的生机。经过几年的建设,2018年,一座气象恢弘的公园正式向民众开放,原来的省耕塘旧貌换新颜,成为一个让人惊叹不已的美丽公园。省耕国学文化公园项目是昭通中心城市中轴线上规划建设的3大公园名片项目之一,项目占地1660亩,总投资约8.7亿元,以水体堤坝为分界线,以“生态湖滨、城市耕读”为主题,立足昭通中心城市绿地系统“一心”的定位,打造创意水街入口区、省耕天时文化区、经书六艺修身区、滨湖生态观景区、滨湖活力休闲区、秋城水岸养生区“六大”景观区和省耕、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五大”广场;依托省耕水体的生态湿地核心地位,一体、自然宜居”的“生态之心”景观;公园内设置人行步道、运动休闲场所、文化广场等文体设施,点缀亲水平台、小木屋等,展现昭通本土魅力,传达国学文化精神。围绕公园建设,还完成了市政道路项目:规划建设道路11条,占地300亩,总长27800米,总投资约2亿元。在环湖路外侧规划设计15米宽景观绿化带,以“流红叠翠”、“暗香疏影”、“繁花似锦”、“桂树葱笼”等色彩主题,新增绿化用地70000多平方米。教育配套项目:昭通市实验小学占地50亩,建筑面积2万平米,总投资约7500万元,已于2015年9月完工并交付使用。

望海公园一角

在这座城市,与省耕塘遥相呼应的,还有位于城南凤凰山麓的望海楼及周边沃野。望海楼,同样有着一段和水利有关的佳话,这历史烟云里,同样有一位兴修水利的官员。他就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恩安县知县沈生遴建。据《昭通志稿》记:“乾隆二十一年知恩安县事。兴修闸坝,讲求水利,又亲定蓄放条规,民遵行。昭通田亩之获水利,公之力为最多也。四乡均有俾,纪其政声。”自乾隆十九年起,昭通连续几年大旱,农桑不兴,民生艰难。沈生遴,便上山下乡,走访老农老圃,现场踏勘寻求缓解旱情、改善农业灌溉的办法。翌年,一项工程付诸实施并顺利竣工:在龙洞增建一座“广储”闸,在横贯昭通坝子的“利济河”上修了十八座闸坝,合理分配水源,调节丰歉,完善渠系,提高灌溉效益。在十八道闸坝中,有一道“留余闸”,渠道网络10余里,埂长一百四十丈,“为附郭众流所归,一郡之关锁。”因其地位至关重要,设专人管理,培修堤埂,植树保护,为“障蔽南方火星”,又在闸埂上建了一座楼,《昭通志稿》载:“平畴万顷,映日疏风,水光潋滟,”故名“望海楼”。 后来,云南总督爱星阿到了昭通,也去看了留余闸、望海楼,这位大人一心要巴结皇上,便把望海楼改成“恩波楼”。 咸丰年间,望海楼毁于战乱。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昭通部分名流筹资重建望海楼,望海楼又成为山色清幽,花木成荫,小桥流水,蔚然深秀的好去处。从楼门的楹联:“万千气象满垌野;杨柳楼台接凤凰。”和谢文翘长联中“蜃影漾清波,暇日选胜登临,右看凤翥,左拂稻香,风景足留连,万户黎元欣乐岁”中的描述里,可以看见历史上这里曾经风光旖旎,以“恩波蜃影”被列入“昭通八景”,名噪一时。后来,这里还成为中共昭通地下党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1929年初,受中共云南省工委的委派,省工委委员到昭通传达省工委《加强农村工作的指示》,传达会议就在望海楼内举行。此后,中共昭通地下党的同志常以郊游为名,到望海楼进行工作联系。      

 公园游人如织

多年之后,望海楼旁,只有庄稼年年生长。我曾经有半年时间,每天要搭乘公交车到达望海楼附近,经过望海楼前的土路,登上凤凰山。那个时候,望海楼已经很破败了,门前一棵柏树,斜斜地长着,四周是四时的庄稼,或者满眼碧绿,或者一片荒凉,再回想它曾经翠水盈盈摇古柳,香风习习长嘉禾;楼如海市烟千缕,渚傍渔舟雨一蓑的如画景象,看着楹联上有些模糊的“万千气象满垌野;杨柳楼台接凤凰”,竟也是感觉岁月流转里有说不尽的沧桑。后来,相关部门对望海楼进行了维修,再后来,以望海楼为主题,昭阳区2010年建成了当时最大的一个水体公园——望海楼公园。白色的沙滩,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如虹飞落的九孔桥,树荫匝地的湖心岛,这些,都成为大家生活中流连忘返的美妙风景。作为记者,我采访了望海楼的维修,见证了一个公园的落成,我和女儿还参与创作演出了情景剧《望海楼之歌》,在望海湖畔的一个礼堂里演绎当年的革命星火。今年7月,参加昆明报业集团都市时报《滇池 大美昆滇》采访团的集体采访,遇到了从四川过来避暑的游客,他们对昭通的气候和城市建设赞不绝口。从2013年开始,最多的时候,公园里每天四川游客达三千人左右。采访中,又一次详细地了解了公园的前世今生,历史风云也罢,当下的日新月异也罢,每一种变化,都悄然告诉我,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么多心怀苍生的人,在推动社会进步,造福桑梓。正如谢履庄《恩波楼续记》中所说“今诸君子之作斯楼,经营惨淡,不遗余力,一任毁誉之交乘,卒能不怨惮劳以蒇厥事,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者,非耶。余尤愿后之贤父母,以夫吾郡之有心于桑梓者,善继前征,恢张而倍护之,俾斯楼之兴,永永无替。则吾郡文物之番盛,气象之光昌,必有日上蒸蒸者……”

正是因为有心于桑梓者善继前征,所以,这座城市之北,昔日省耕塘,涅槃成一片生态湖滨、城市耕读文化精神福地;在城市之南,昔日恩波蜃影,蜕变成凤凰山上叠翠玉,望海湖畔映霞光的休闲胜地。一方山水,从历史中走来,在时代中飞跃,承载着每个人的记忆,泽润着这一座温暖之城……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