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用一份劳动 换一家幸福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9-08-19 15:09  作者:杨琼  责任编辑:赵磊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实现稳定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尤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就业是每一个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的源头活水。“务工一人 脱贫一户”,成为我们当前在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目标。昭阳区作为一个深度贫困地区,近年来,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建成小康这一目标,区委区政府在劳务输出、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方面为贫困人口就业做了大量工作,仅2018年度,就组织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6.7万人次,转移5.46万人,实现务工收入6.55亿元。但昭阳区作为贫困地区,如何实现“务工一人,脱贫一户”目标任重而道远。

      区委在五届第53次常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发展是为了人民,今年将是改善民生力度更大的一年,区委政府把抓好民生保障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江先奎同志在区委全会上明确提出,2019年,全区上下要打好民生改善持久战,就业富民,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今年,将有3万余人要进城入驻安置区,有2万余人通过劳务输出或就地转化的方式解决就业。时间飞逝,转眼半年时间在奋斗中过去。脱贫攻坚工作也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重要时间节点。如何做好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务工一人,脱贫一户”目标依然是全区各级干部都应该抓好落实的问题。不能让任何一个贫困群众在脱贫路上掉队,让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奋斗的舞台,这是我们尽全力要实现的目标。区委提出,要积极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实施基地化转移、产业化支撑战略,推动农民变土地管家、变产业工人和职业经理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服务工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各级干部和相关部门至关重要。以幸福馨居为例,我区在该安置点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加强订单式培训,为搬迁群众提供区内、区外就业岗位1万余个,通过专业培训,落实本地就业384人,外地就业544人。在靖安安置区,我区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和“资产变股权、集体有股份、农民有收益”的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进陕西海升、江夏吉之汇、广东粤旺等龙头企业和利用恒大集团援建项目,建设蔬菜大棚10000个,建成水果胡萝卜基地2000亩、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15000亩,提供就业岗位2.1万余个,并通过产业资金投入,实现贫困群众固定收益和效益分红。建扶贫车间5.4万㎡,新建标准化厂房3万㎡,引进立时、韩升元、讯尔、合众联通、亚捷等劳动密集型电子生产企业,并依托云南海鑫铝业水电铝项目,共吸纳就业务工5000人,使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瞄准“零就业”家庭,提供公益性岗位708个,实现搬迁群众人人有事做。
      在解决就业方面,龙头企业及其他大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出台相关的扶持整车,支持企业稳定发展,不仅为为贫困人口就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实现“双赢”增添了活力。
    我 区的贫困人口大多数文化程度低,观念落后,缺乏增收的技能,在务工路上,如何提升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是实现“务工一人,脱贫一户”目标的关键。区委提出,要确保有劳动意愿的贫困劳动力100%培训、100%推荐岗位、50%以上转移就业、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2018年,我区开展订单式培训贫困劳动力6.7万人次,转移5.4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4982人,扶持创业435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加大培训力度,一方面要动员企业组织开展职工在岗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劳动者有一技之长,有增收门路。同时,还要通过扶贫基地、产业园区、扶贫车间建设,拓展增收项目,拓宽脱贫门路,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近务工,确保稳就业、增收入。
    促进就业是一个永恒主题,做好就业工作永无止境。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让全国人民无比振奋、充满向往,也是我们脱贫攻坚的方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区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进一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务工一人,脱贫一户”目标,向着幸福再出发,让每个人都有就业的舞台,让每个奋斗者都尽享成功的喜悦,昭阳的明天会更美好!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