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扶贫日记 ‖ 扶贫好雨润心田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0-01-16 10:22  作者: 杨宇  责任编辑:赵磊明

 2015年10月,我与旧圃镇三棵树村结下了一份不解之缘。宁静的村庄、淳朴的民风,还有贫困群众渴求摆脱穷日子、开启新生活的企盼,给了我巨大的工作动力。扶贫政策就像一场春雨,滋润了群众的心,也让我尝到了那份似亲人般的苦涩与甜蜜的牵挂。

作者在宣传政策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到我结对帮扶的贫困户老赵家。眼前50多岁的老两口,衣衫又破又脏。一进屋,右手边放着一套已经破了一半的沙发,沙发旁还有一个小火炉(就是那种我小学上学时候到了冬天可以提到学校里的小火炉),炉子上还搁了一口大铁锅,煮着洋芋,那是给他自家牛儿准备的“午饭”。地上还杂乱地摆放着一些盆、碗和几个小凳子,别无它物,屋里基本上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房子是“土基”房,属于土木结构,是达不到抗震要求的。家里的收入主要就是靠自家的1.2亩地,种植农作物卖钱生活,除去生产经营性垫本,所剩无几。在进一步交谈中我才知道,他家还有两个儿子,都已满过18岁,都未考上大学,只能在家务农维持生计,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但是从他们的言语中,我没有听出半点怨言,只是一个劲地说政策好、政府好,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要感谢党和我们的付出。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同情、忧虑、敬佩。我常常在想,面对一些处于困境的人,人穷志不穷,我们应该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我们要帮助这样贫困的家庭。我想,作为他们的结对帮扶责任人,能做的不仅是政策的传播者,更是他们的精神引导人,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从那天起,隔三差五我都会来到他家走访、拉家常,讲解贫困户能享受到的扶贫政策及帮扶措施,积极引导他们脱贫致富。为解决老赵家两个儿子的就业问题,我多次联系爱心人士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但无耐他们的劳动技能无法适应相应工作的创新和变化,因此,没能坚持多久就失业了。2016年年初,在我的劝导下,老赵的大儿子大东和村里的几个伙伴去了广州打工,干起了保安;小儿子小明留在村里跟泥工师傅学手艺。年底,他家修起了新房,但是,国家“农危改”项目资金加上全家人努力打工所挣来的钱花完之后,安装门窗、抿糊墙面、置办家具家电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为增加经济收入,小明也和哥哥一起去了广州,干起了泥工,虽然收入不太稳定,但对家里来说,算是减轻了些负担。之后又经同乡介绍,进入了一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基本有了稳定收入,哥俩每月工资有6000元左右。与此同时,老赵和妻子除了忙活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还抽空就近打打零工,拌水泥、搬砖头,只要是能挣钱的,都干!谦逊、温和、坚韧不拔,广大劳动人民的身上总有这样闪光的品质,带着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自己的方式刻画人生的画卷。通过老赵这家人,能够感受到更广阔的农村,许许多多向他们一样伟大的劳动者就在土地上耕耘。他们勤劳、善良、坚强、乐观,不因贫穷而自卑,不因无助而彷徨。

勤劳的老赵夫妻

 “人畜混居”,在老赵家未建新房时是不存在的。新房建好后,原来的老房、牲口房就必须“拆旧复绿”。老赵家的黄牛,用老赵的话说就是他的“心肝宝贝”。有很长一段时间,老赵生怕自己的牛弄丢,每天晚上都把牛关在了卧室旁边的房间。“老弟啊,我就指着我家‘宝贝’带了娃娃给我‘苦点工分’(添补家用)……”这是每次我跟老赵宣传“人畜混居”的坏处时,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老赵在建房时,建成了“连通式”的结构,于是我建议他,目前两个儿子都在外务工,一年到头除了过年都不回来,把整栋房子隔开,一分为二,一边用作日常生活,另一边用来关关牲口、堆放一些生产用具。刚开始,老赵极不愿意,于是我由隔三差五,变成了天天上门,磨破嘴皮子地劝他,再加上村干部的努力,老赵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一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我的心情从未有过的畅快。

还值得一提的是老赵的居住环境。2016年底新房修好了,通电、通水,老两口一直居住在里面。一方面,房前屋后、室内卫生,还是一如既往地脏、乱、差,每次到他家的时候我都要帮他谋划一遍,“人煮饭用的锡锅,不能跟煮牛食的锅放在一起;地也要有空就打扫,屋里干净一些么,身体也要健康一些嘛;门口堆的木料,长期放在外面风吹雨淋的,放坏了可惜,搬在屋子里尽量码整齐一点……”诸如此类。但是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加之老两口也上了岁数,体力早不如前,这方面的事情也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改善。另一个方面,是新房有一个致命的“硬伤”——未安窗户!春、夏两季尚可,一旦到了秋、冬季节,昭通的北风一刮,那滋味,当地人都知道。按说,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老两口也能自给自足,为啥迟迟不安窗户呢?这又要说起小儿子小明了,2016年,小明处女朋友了,头几天走访还在跟我谈论办喜事的事情,过了几天再去,小明却跟我说“分喽!”当我问及他原因时,“这个人啊!没得意思得!”小明丢了一句话就踏上了开往广州的火车。自那以后,小明基本再没跟家里联系过,老赵想小儿子的时候也只能从大儿子大东嘴里才能知道一些他的情况。后来我找了个机会问老赵是什么情况,“哎呀,兄弟啊,就不是……哎呀……”老赵每次都是这样支支吾吾地说,他的回答更是把我搞得“云山雾罩”,而老赵媳妇平日里本就少言寡语,此刻更是一句话也不说。直到2019年中,小明终于回来了,也带来了安装窗户和铺设水泥地面的钱。小明才跟我说:“有些误会,说清楚就好了。”原来,喜事未办成,小明一直都觉得是父亲看不上未来的儿媳,从中作梗,于是对父亲耿耿于怀,所以当年才会甩下一句话就去了广州,决心再不与父亲联系,经济方面也再没为家里出过力。如今,父子俩的误会终于解开,小明也表示,回家来找份工作,陪在父母身边,找个媳妇,好好过日子。

新窗子安好了

门窗安装好了,家具的钱又没有了!看到老赵家的情况,我联系了爱心企业,为老赵家买了沙发、茶几、碗柜,自己出钱又买了两个“席梦思”床垫送给他们,算是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去一点点帮助。“兄弟啊,感谢啦!在你们的帮助下,我一定要加把力,把生活过好掉,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呢!”老赵拉着我的手说。

一次次地入村走访,我和贫困户有了更多的交流,群众看到了实惠,加上一来二往的往返,不少村民见面打招呼也热情起来,工作也慢慢变得好开展了。从最开始对扶贫工作无从下手,到现在贫困户看我的眼神,我读出的是信任和感谢,我的扶贫之路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我的经历不算丰富,我的力量犹如大海里的一滴水那么微小,但在扶贫工作中,我深刻地明白,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现实的困难磨灭了奋斗的意志。我学着把自己看成他们中的一员,换位思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

新的沙发和茶几

    我的扶贫之路,从刚开始的无所适从,到现在的融洽相处,虽然努力和付出,委屈和疲累,时常表现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但换来的是贫困户的理解和支持,换来的是他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想到为村民办成的每一件实事,我心里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扶贫政策仿佛一场好雨,洒进了贫困群众的心中,让他们享受到滋润与甘甜。忆起扶贫工作,从一开始,其中的点点滴滴便如苍穹下的繁星,闪烁夺目。回忆过往,我能看到的不仅是贫苦大众辛劳的背影,感激的泪光,颤抖的双手……也有,我的感动和敬仰。

我想,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可能有很多种,能把一个人和一个完全陌生又生活在贫困中的家庭联系得如此紧密而又如亲人朋友般的,或许只有扶贫了。在接下来的扶贫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付出真情,换取真心!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宇)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