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地摊经济:搬迁群众创收“新路子” 疫情防控管理“老办法”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0-06-23 11:08  作者:王世涵 王秋静  责任编辑:虎伶俐

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在此背景下,“地摊经济”在神州大地上彻底火起来了,它的重现,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刺激群众消费,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让一个城市变得更有温度、活力、烟火气、人情味。

搬迁群众创收“新路子”

在昭阳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红路馨居,街道两旁挨个儿的红伞一字排开撑起,各路摊主为自家的商品不断吆喝。小吃摊浓浓的烟火味、小摊贩热情的叫卖声、熙来攘往的行人......原本安静的安置区小区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因为“地摊经济”,让这里的搬迁群众找到一条创收“新路子”。

红路馨居火热的“地摊经济”不是个例。在靖安新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将农贸市场和临时文化广场划出近“3米×3米”规格的200个摊位,并用搬迁群众创业带动搬迁群众就业,给拥有一技之长的创业者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就业机会,最大化地发挥“地摊经济”价值和作用,解决近200名在家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在祥和家园小区,“地摊经济”临时摊位点从6月5号开始摆摊经营,分为水果、生活用品、蔬菜、小吃四个售卖区域。临时摊点上的“地摊经济”给众多摊主带来就业、创业增加收入的商机,也方便了周边的市民,可谓是一条闹市聚集了一个区域的人气。在红路易迁安置点,为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工作、最大化地发挥“地摊经济”的价值、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就业岗位,相关部门商议决定划定了两条街道800多个摊位供社区群众使用,通过居民代表民主表决将农历二、五、八定为赶集日。从农历闰四月十二开始以来赶集以来,800余个摊点供不应求,60%以上的摊位都是搬迁群众在经营。

对于搬迁群众来说,搬迁入住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建扶贫车间、设立工作站……自搬迁以来,政府一直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创业,而“地摊经济”的松绑无疑为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自永善黄华镇的钟恩翠大姐在街道地摊设了一个拖鞋摊:“我会做鞋垫,还会用棒针、钩针做拖鞋和挂包,现在我每天能钩两双鞋子,毛收入就是100块钱,今年年后到现在我就卖了8千多块钱,现在既能照顾80多岁的老母亲,又能通过自己的手艺赚钱,心里实在太高兴了。”

红路馨居同心社区的陈正堂是去年12月底从大山包搬迁来的,他经营着一个鱼摊:“以前社区里没有发展集市,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卖鱼,很不方便。现在在社区就可以摆摊了,更方便,人员集中,生意也更好了。”像这样的群众还有很多,低门槛、低风险、低成本的地摊为他们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新路子。地摊经济热火朝天的发展,让安置区群众增收,经济效益也提高了。”8.jpg

在安置区允许占道经营、盘活“地摊经济”,这对搬迁群众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但随着摊位的增多,如何对“地摊经济”进行一个合理、规范的运营管理这是一个值得昭阳区的城市管理者们去思考的问题。13.jpg

红路馨居综合执法大队队长薛为东说:“我们前期筹备划了一条街的划线,黄线内摆放。有一些摆放的摊位不够,我们把后面这条街也加出来,基本上现在管理得很规范了,我们每天都派出二十个人在两条街来回巡逻、守点。对不规范的摊贩我们进行劝导、疏通、教育后规范摆摊。不适合规范的,比如说有些老人卖的药酒、扎银针那些,我们都是请市场监管的配合查处、清理,不允许摆放,尽量维护群众的卫生安全、食品安全这一类,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经营秩序。”

祥和家园的综合执法局太平大队工作人员王华斌说:“目前正在对摊主和经营意愿进行统计,有利于下一步固定摊位、规范经营、方便管理。”据悉,综合执法局太平大队每天派出5至8名工作人员早上七点至晚上十一点在岗,对“地摊经济”街区、摊点进行管理。

疫情防控管理“老办法”

 “地摊经济”的火与疫情息息相关,对“地摊经济”松绑是在疫情背景下,缓解就业压力,恢复经济的重要手段,是民心所向。但不免让人担心摊位众多,人流聚集,疫情防控如何保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下,面对热闹的“地摊经济”,昭阳区安置区的疫情防控依然没有松懈。

​靖安新区、红路馨居、虹桥馨居易迁点的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强化,并采取了一系列硬核措施。安置区严格排查易迁点的外来人员,还实行24小时楼栋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在摆摊点,安置区工作人员引导群众们戴上口罩,解说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动态,向他们传授正确有效的防控方法。管理人员则监督摊主及时清理摊位垃圾,保持环境卫生,每天对摊位进行消杀工作。

对进入夜市的人员,必须扫描“云南抗疫情”“云南健康码”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只有绿卡人员才能进入。同时,工作人员还对进入摊点的行人测量体温,体温正常才能进出。16.jpg

对水产品等生鲜经营场所,对原材料的购进、运输和加工做好检疫检验和登记备案工作,确保来源能追溯,对处理生鲜食品的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

“地摊经济”火了,它代表着最具烟火气,也最接地气的民生经济。对安置区搬迁群众来说,在地摊的烟火气中,他们寻找到了对新环境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也实现了家门口创收增收、灵活就业。而如何兼顾“地摊经济”、规范运营与疫情防控,还需要政府与群众的共同努力,以保证“地摊经济”长期为安置区搬迁群众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实习记者  王世涵 王秋静)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