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大耆老村史馆:留住乡愁 不忘来时路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0-11-23 16:05  作者:姚燕新 李剑  责任编辑:虎伶俐

绿水青山古树,白墙黛瓦新居,大耆老村的一座村史馆,唤醒了封存已久的记忆,更让人们故土留根、文脉传承、留存渐淡的乡愁。

推开大耆老村史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的深红色大字,一个个老物件勾起了多少过去的回忆。在这座村史馆里,存放了130余件压箱底的“宝贝”。锄头、镰刀、犁耙、风机等农耕工具,使人联想到上一辈人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场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马鞍、锈迹斑驳的二八杠自行车、古朴笨拙的牛车等交通物件,让我们想起先辈们风尘仆仆、步履不停的艰难岁月,黑白电视、八仙桌、发黄的粮票、老算盘、庚帖、土锅等物件蕴含了岁月的多少温情。这些老物件都是广大群众自觉捐献的。在这里,老辈人能寻找到过去的记忆,年轻人能感受到先辈们的辛劳付出,而对于小孩子,这里就是历史的课堂,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先人在这片土地上是如何劳动与创造的。

“这里面陈列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农户使用的农用家具,跟现在使用的高科技的东西作对比,就是要做一个不忘乡愁、记住历史的村史馆。”村支书杨兴亮对村史馆有特殊的感情,他说,村史馆不仅是村民文化中心,也是一个留住乡愁,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村民们闲暇时间都喜欢走进来看看,这里面展示的老物件、老技艺和老照片,记录了大耆老村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现在的小孩,吃穿不愁,玩着各式各样的玩具,看着电视、玩着手机,到哪里都有车坐,他们哪里知道上一辈人吃过的苦,哪里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只在电视里影片里见到过这些老物件,也不知道它们的用途,再过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人记得这些物件和故事了。就是要多带年轻人来这里看看,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一座村史馆,一部变迁史。大耆老村于1950年3月正式解放,50年代末为解决群众饮水和灌溉问题修建了后海子水库,有效保障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60年代中期大力发展生产,修减了砖瓦厂和水轮发电机组,解决了建房困难和照明问题。70年代末建茶厂、修公路、买马车,带动大耆老村的经济发展,80年代土地承包经营权到户,大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90年代起科学种植烤烟、玉米、水稻等作物,增产增收发展了经济,架通了电线,告别了煤油灯时代;2015年10月确立大耆老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在全村范围内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建设,同时紧紧抓住脱贫攻坚之机,大力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大耆老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大耆老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蓬勃发展。而这座安静的村史馆,则是大耆老人的精神家园,它记录着大耆老的历史,成为传承大耆老文化的“博物馆”,成为留住乡愁、凝聚大耆老人心的“根据地”,是大耆老群众产生认同共鸣和情感共融的载体。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燕新  李剑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