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裴春亮:农民企业家当村干部 让贫困村“脱胎换骨”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1-01-17 10:05  作者: 原志强 刘凤双  责任编辑:赵磊明



“这份荣誉属于太行山群众,属于裴寨村的父老乡亲们……”说这话的人叫裴春亮,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从2005年担任裴寨村书记起,裴春亮扎根太行山区15年,不仅让省级贫困村“脱胎换骨”,还带动山区5万多群众脱贫致富。10月17日,裴春亮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裴春亮(左二)查看鲜花长势。

乡情难舍,回村当了村干部

回村之前,裴春亮是当地有名的农民企业家,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回到村里,背后是那份不舍的乡情。

裴春亮是个苦孩子,小时候家里穷到难以果腹,他12岁以后的四五年间,家中兄长相继倒下,本就穷苦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16岁那年,卧病在床4年之久的父亲去世,家里拿不出一分钱办后事,是老支书裴清泽动员干群凑钱凑物。母亲去世之后,裴春亮和三个年幼的侄儿侄女,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裴寨村的父老乡亲对裴春亮恩重如山,他发誓一定要回报乡亲们!

2005年4月的一天,裴春亮刚到家,老支书裴清泽和副书记裴泉海就找上门,开门见山地说:“村里要换届了,大伙儿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你最合适。”老支书的话让裴春亮有点儿蒙。他说:“这些年,我的日子好过了,也多少给村里做了点事儿,但从来没想过回村当干部。”

3天后,老支书和妇女主任张贵先又找上门。裴春亮妻子一开门就说,“春亮没在家,当村干部的事儿就别说了!”听到屋外的动静,裴春亮赶紧他们迎进屋,“回村的事儿,家人反对,企业事情也多,就算了吧。”

选举前两天一早,老支书用农用三轮车,拉着70多位乡亲再次找上门。老支书说:“回不回,今儿你给个痛快话吧!看到这阵势,裴春亮十分动容,无法拒绝乡亲们的这份诚意。

捐资3000万,给乡亲建新房

裴寨村位于太行山麓,曾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全村153户595人靠着仅有的661亩山岗薄地维持生计。2005年裴春亮回村时,大部分人还住着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因为没钱盖新房,村里17个光棍娶不上媳妇。

“盖房子是农村人一辈子的大事,要是能让乡亲们住上新房,很多事儿就好办了。”裴春亮认为,房子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关键线头”。可当时村集体只有一间房、一张床、一张桌、一台扩音器和四个大喇叭,盖房子的钱从哪儿来?

裴春亮决定自掏腰包给乡亲们建新房,妻子一听这话就急了,“你疯了?咱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辛苦这么多年,安稳日子才过几天,你折腾啥?”一气之下,妻子跑到北京陪孩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也不回。

连着好长时间,裴春亮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一遍遍在脑海中回放乡亲们的好,一遍遍问自己回村是为了啥。裴春亮认为:“个人即使家产万贯也是小日子,乡亲们共同富裕才是大日子!要干,就不能瞻前顾后!”

裴春亮请人帮忙设计新村,为了满足乡亲们住在平地上的愿望,他将村南头的荒山削平,平整出100多亩地。“光挖山就挖了8个多月,运走土石80多万方,仅这一项就花了500多万。”裴春亮说。

新房建好后,裴春亮担心乡亲们住着免费的新房不踏实,便专门请相关部门给办了房产证,并当场承诺大家说:“以后这房子跟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2008年冬至那天,裴寨村153户村民欢天喜地搬进了两层小洋楼。当天晚上,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裴春亮把自己关在屋里,让自己的情感流淌于笔端,一口气写了9页纸。

裴寨新村俯瞰。

与石头较劲,钻出了活水井

房子问题解决了,可水的问题在裴寨同样迫切。裴寨村有口老井,十里八村共用,“早上四五点钟起来,还能挑两担水,晚了就没有了。”裴春亮说,因为井水不够用,乡亲们只能吃房檐水、地窖水,“种庄稼时在水瓢上钻个眼儿,像小孩尿尿一样洒水点种。”

要让乡亲们告别用水难就要打井,可山里找水就是跟石头较劲,打的是井,拼的是钱。“邻村杨圪垱钻过6口井,全是干窟窿。”裴春亮说,“我们钻了不到200米,钻杆就毁了三根,因代价太大,人家撂挑子不干了。”

为了让工程队继续钻井,裴春亮将工程款从50万追加到83万。钻了530米,用坏8根钻杆,终于打出了一眼活水井。出水那天,乡亲们端着盆、拎着桶围在井口,80多岁的裴礼老人端着还漂着机油花儿的井水,一口气喝了大半碗,高兴地说“真甜啊,咱再也不用为吃水作难了!”

吃水问题解决了,农田灌溉咋办?裴春亮和党员干部商量后,决定修渠引水、拦洪蓄水。2010年夏天,裴春亮领着6名党员背着干粮和测距仪,上山寻找引水路线。一天走四五十里,一跑就是半个月,最终确定好引水方案。

遇山劈山、遇沟架桥,裴春亮带领乡亲们历时两年七个月,新建5000立方的蓄水池,铺设1100米地埋管道,把100公里外的水引到田间地头,让裴寨村彻底告别“望天收”。通水那天,乡亲们看到清澈的水流顺着引水渠喷涌而来,又放鞭炮又敲锣打鼓,比过年还热闹。

随着现代农业的实施,水再一次成为裴寨发展的“拦路虎”。裴春亮带领村“两委”,利用老村天然深沟下挖建成长2.3公里、容水量达80万立方米的裴寨拦洪蓄水库,不仅彻底解决了裴寨社区1万多人的缺水难题,还让周边乡镇3万多人近2万亩耕地受益。

搭建致富平台,乡亲们口袋鼓起来

“咱不能让乡亲们住着新房,饿着肚皮啊!”为了让大家有活干、有钱赚,裴春亮带领乡亲们复垦老村土地600亩,兴建了钢架地温大棚、玻璃日光温室等750余座,成立蔬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350余户1250多名群众发展高效农业,使每亩土地年收益从五六百元提升到五六万元,甚至达到十多万元。拥有4座大棚的裴清才,逢人就说:“要不是裴书记,俺都不知道还要受几辈穷呢!”

实现精准扶贫、持续增收,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裴春亮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考察,梳理出“大产业与小产业结合,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骨干产业结合”的发展思路,引导村民家家入股,筹资5亿元创建了产业多元的春江集团,让裴寨村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的致富梦,人均年收入由2005年的不足千元增长到2019年的18000多元。

裴寨村的日子越来越好,周边村的落差就越来越大。为了带富更多山区群众,裴春亮以裴寨村为依托,整合全乡11个行政村资源,建成了公共设施齐全的裴寨社区,城市公交车通到裴寨,山里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裴寨社区人多了,就业压力也增大了。为此,裴春亮先是把7米宽的老街扩建成25米宽的商业街,建起1000多间门店;又把村边的荒沟整理成建设用地,采取免费提供厂房、减免水电费等措施,引进上海衣尚、河南禾合、苏州澄新等3家服装企业,打造了可供2000人就业的服装产业园,形成农工商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让群众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裴寨社区发展进入“快车道”后,裴春亮又开始谋划着,带富太行山区老乡们。太行山区盛产红薯,眼看着红薯烂在地里、手工粉条卖不出去,裴春亮十分揪心。2016年,裴春亮筹办起“中国太行首届红薯粉条文化节”,一下子卖出10万多斤粉条。

“红薯粉条文化节”的走红,为当地脱贫注入新动能。裴春亮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规模化发展红薯深加工产业,注册“裴寨村”特色商标,让红薯等特产变成高端商品;通过发展跨境扶贫电商,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当地的“土蛋蛋”变成了“金豆豆”。

获奖后的裴春亮,又继续南下考察项目,“我要扎根太行山,干上一辈子!”

(来源:学习强国)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