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昭通之变(二)| 啃硬骨头!昭通脱贫攻坚交出圆满答卷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1-01-20 09:14  作者: 昭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  责任编辑:赵磊明

昭通之变(二)| 啃硬骨头!昭通脱贫攻坚交出圆满答卷

 

发布会现场


1月19日上午,昭通市召开第二场“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为“昭通市脱贫攻坚专场”,发布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朱大庆主持新闻发布会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朱大庆: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市脱贫攻坚专场发布,今天的发布会是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作为昭通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历史挑战和最大的发展机遇。今天将由市扶贫办、市搬迁安置局、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工作组、市住建局介绍昭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今天的发布人,他们是:


昭通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苏世攀先生,

昭通市搬迁安置局局长刘兴发先生,

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副组长、昭通市委副秘书长吴春国先生,

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工作组副组长、昭通市委副秘书长曾庆文先生,

昭通市住建局副局长李永林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云南日报、春城晚报、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中国发展网、北纬29°、昭通新闻网、昭通市政府网以及微昭通、昭通发布的记者、编辑,欢迎你们!


本场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昭通市扶贫办主任苏世攀先生作新闻发布,二是记者提问。


下面依次进行。首先,有请苏世攀主任作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



昭通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苏世攀:


各位记者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各位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帮助!


下面,我就昭通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居民族地区、生态敏感脆弱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市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贫困村1235个(其中深度贫困村691个)、贫困人口185.07万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攻坚压力最大的地级市。


6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首次离京就到昭通视察调研,作出了“三个更加、两个确保”的重要指示,即要求昭通“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6年来,昭通市各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昭通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历史挑战、最大的发展机遇,努力闯出了一条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倒逼产业形态、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创新突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昭通路径”。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冲刺,昭通奋力夺取了脱贫攻坚大决战决定性胜利,全市185.07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高质量交出了脱贫攻坚“昭通答卷”,昭通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变成历史记忆,数百万昭通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正在变成美好现实。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政治担当,切实履职作为,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


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我们坚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牢牢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一是坚持“双统领”“双保障”“双推进”,创新实践“133”工作思路。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党的建设统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双统领”,强化铁的纪律和硬的作风“双保障”,努力实现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立足昭通实际,创新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和情感三个认同”的“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紧扣人的改变,全力走实群众路线,增强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获得感、满意度。二是牢牢扛起主体责任,切实强化“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全面实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严格考核奖惩,层层传导压力,全力构建各级领导干部责任上肩、挂甲上阵的组织体系,压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集中物力财力、人力精力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政策落实。三是尽锐出战,推动各级干部力量向脱贫攻坚战一线集结。建立健全市级领导挂钩联系县市区、市直部门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担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选派优秀科级党员干部担任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等工作机制,选派4592名驻村工作队员、624名驻村督导员充实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全市6.37万名干部职工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用机关沉下去促进基层动起来,用干部扎下去带动群众干起来,仅2016年以来全市就有25名干部的宝贵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一线。


二、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纵向扣好“四粒扣子”,切实做到“量身定制,对症下药”


紧扣精准要义,坚持精准思维,围绕“扶持谁”“怎么扶”“怎么退”“退出后怎么办”四个重点,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着力扣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巩固提升“四粒扣子”。一是扣好精准识别“第一粒扣子”,2017年,我们以动态管理为契机,组织2.36万名干部,用近4个月的时间,对129.73万户529.03万农村人口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全面精准的锁定未脱贫对象27.5万户113.37万人,系统全面建立起全市农村户籍、住房、教育、卫生、低保等各方面的信息台账。二是扣好精准施策“第二粒扣子”,2018年,我们以开展“村村清、户户清”行动为抓手,科学制定村级施工图、乡级路线图和县级项目库,近3年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25.46亿元,实施库内项目1.19万个,以高质量的村村清、户户清确保整县摘帽。三是扣好精准退出“第三粒扣子”,我们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退出标准,按照贫困退出机制,严格程序、严格考核,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四是扣好巩固提升“第四粒扣子”,严格按照“四个不摘”和脱贫成果巩固20条要求,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全面开展“回头看、回头查、回头帮”,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两类对象”从42954户184804人下降至9552户 40697人。


三、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做好“四篇文章”、打好“五大战役”,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贫困退出“571”标准,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设施改善“四篇文章”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打好打赢“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歼灭战、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攻坚战、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突击战、劳动力稳定有序就业提升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海战“五大战役”,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坚决夺取了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


一是突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文章。“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昭通最大的市情实际。2017年以来,我们坚持把易地搬迁作为啃下昭通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原则,探索创新“跨县搬迁、集中安置、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安置模式,走实建设配套搬家、产业就业支撑、管理服务保障“三步曲”,全市8.26万户35.47万搬迁群众迁入新居,建成以靖安、卯家湾两个全国第一、第二的大型跨县区安置区为代表的69个进城入镇集中安置区(新增任务进城集中安置区23个),其中万人以上规模的达9个,同步配套的44所学校、33个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建成投用,8万亩产业基地、9109个蔬菜和食用菌大棚、45万平方米配套商业设施基本建成运营,140.81万亩“三块地”盘活利用117.44 万亩,以网格化为支撑的管理服务体系全面建立、高效运转,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一步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和产业工人的直过式跨越。2020年11月17日至18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昭通召开。


二是突出做好产业培育文章。我们坚持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引领新发展,充分借鉴云南烟草发展模式和经验,按照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的要求,充分发挥海升10万亩高标准苹果示范园的标杆引领作用,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近8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坚定不移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在北部8个县市区高标准、规范化规划建设的600万亩竹产业基地已建成450万亩、投产177.8万亩;以5万亩“洋芋帝国”和100万亩规范化种植为带动,250万亩马铃薯正实现“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的蜕变,昭通荣获“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称号。以苹果、竹子、马铃薯为代表的“六大高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突出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文章。我们坚持把劳动力有序稳定转移就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按照“近抓转移就业为主、远抓产业培育支撑”的思路,坚持从提高组织化程度入手,推动劳动力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地转移就业。特别是2020年,我们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按照“保存量、扩增量,抓重组、优结构,建机制、促稳定”的思路,抢抓全国各地大规模复工复产的“窗口期”,通过包机、专列、专车等组织实施大规模的“点对点”式劳动力转移就业,外出务工人数不降反升。全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81.95%,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10.87万人、占全省的31.97%,104.55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87%,13.74万新增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1%,疫情期间“点对点、一站式”输出20.09万人、占全省的32.3%,五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2020年12月15日至16日,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在昭通召开。


四是突出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文章。5年来,我们按照“以房找人、以户对房,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要求,新建和改造农村住房55.89万户,农村群众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坚持水利工程建设与构建长效管护机制并重,215.4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自来水普及率达94%,广大农村群众彻底告别了喝“望天水”的历史。累计硬化农村公路1.86万公里,建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5万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社区通硬化路、通客运、网购物流全覆盖。全面推进“改薄”工程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14.35万名“两后生”通过就读职业教育学校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充分就业;创新了查户籍对学籍、查学籍对学生、以实际对系统、以系统对责任“两查四对”控辍保学机制,按照摸清家底、依法处置、规范责任、动态管理“四步走”工作法,确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无因贫辍学失学。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贫困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是全力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我们聚焦“人的改变”,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全面推行村庄规划、分片认管、费用收取等有效机制,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海战”,推动城乡环境大改善、群众面貌大提升、整体形象大改观,全市2.77万个干净整洁型村庄建设实现全覆盖,11857个自然村基本达到1档8条标准,广大农村群众既摘掉了“穷帽子”更提振了精气神。


同时,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普查作为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指南,举全市之力推进脱贫攻坚普查工作,全市先后两批接受脱贫攻坚普查的10个县区、1218个村、41.92万户184.43万贫困人口全部通过普查验收,群众认可度高达99.99%。


四、积极争取和聚力各方支持,全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最大限度汇聚起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紧紧抓住国家倾斜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的系列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各方支持帮扶,持续构建完善大扶贫格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汇聚起磅礴力量。一是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对口帮扶成效显著。与东莞市、中山市签订“1+8”框架协议,建立“1+1”“1+N”等帮扶模式,东莞中山两市47个镇街、185个村(社区)、810家企业在昭通开展对口帮扶,114所学校、52家医院结对帮扶昭通103所学校、44家医院;5年来,东莞中山两市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0.9亿元,协调社会捐赠资金9.4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劳务协作、教育帮扶、基础设施等项目762个,建成扶贫协作示范点10个、村卫生室678个、学校64所、改建新建农村住房5683户;三市互派挂职干部263人、专业技术人才2013人,累计9771名贫困家庭学生到东莞、中山、深圳职业学校就读,累计帮助10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引导东莞华坚鞋业、中山兴中集团等企业在昭投资61.22亿元;参与实施消费扶贫8.23亿元。二是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帮扶强大合力。五矿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等6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昭通,累计派出挂职干部108名,投入帮扶资金6698万元,协调引进各类资金7.2亿元;省级50家单位和多家企业定点帮扶昭通,2015年以来到位中央、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7.5亿元,2016年以来贫困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95.78亿元;恒大、万科、新沪商、兴业证券和省烟草公司、三峡集团、香港招商局集团等知名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助力昭通脱贫攻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76亿元,极大改善了我市贫困地区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力促进了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三是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我们深入开展“践初心、摘穷帽,奔小康、感党恩”教育,扎实推进“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和“三讲三评”“三同五促”活动,着力在思想上扶、在发展上帮、在典型上引,通过身边典型感染人、激励人,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他们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和干劲,汇聚起万众一心齐攻坚的强大合力。


五、强化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引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面对夺取脱贫攻坚大决战决定性胜利的历史重任,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实现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双提升。一是聚焦脱贫攻坚,不断提升“三个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提升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三个组织化”程度,以党建引领的高度组织化,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全面推行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面实行“干部联系支部、支部委员联系党员、党员联系贫困群众”的责任体系,累计创建达标党支部11624个、占98.6%,整顿提升127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努力推动党的组织无处不在、作用无处不发挥,不断筑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的战斗堡垒。三是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乌蒙铁军”。坚持以“四个敢不敢、善不善”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敢想敢干敢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全面推行多深入少开会、多具体研究少发号施令、多帮助指导少批评指责“三多三少”工作法,激励促进广大干部身沉一线,着力在脱贫攻坚中锤炼一支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甘于奉献、奋勇攻坚的乌蒙铁军。


各位记者朋友,“十三五”时期是昭通发展历程上极不平凡的5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视察昭通重要指示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放在压倒性位置来抓,科学编制和实施“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全面深入实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脱贫产业培育提升、乡村基础建设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提升“四大提升行动”,扎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救助平台,建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建扶志扶智机制”的“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进、接续推进,谱写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新篇章”。


谢谢大家!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朱大庆:


谢谢苏世攀主任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记者提问。


回答记者提问


昭通日报记者:请问“十三五”期间,昭通共搬迁安置了多少人口?最后一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入住新居已经一年了,他们现在的生产生活怎么样?

昭通市搬迁安置局局长 刘兴发:


“十三五”期间,昭通共搬迁安置8.26万户35.4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30.7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16.6%。截至2020年春节前后,最后一批近20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一年内全部实现搬迁入住,至今已一年左右,据我们调研了解和第三方评估,可以说,现在的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这得益于昭通市委、市政府从谋划之初,特别是2018年以来在顶层设计上就定位于“不是为搬而搬”,而是围绕“改变人”而搬,结合市情,确定了“坚持全市一盘棋、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划、进城入镇进厂上楼、集中安置、跨县搬迁”的安置思路,推动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三大变化。


一是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山村一步跨越到城镇。从原来住的低矮、阴暗的危房搬到了宽敞、明亮、安全的“小洋房”;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山村搬到高楼林立、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的城镇安置区。全市进城入镇安置比例达70.8%,城区安置比例更是高达92%,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就有9个。同步建成44所学校、33个医疗卫生机构、35个警务室、44个便民服务中心、48个“一水两污”等配套项目,完善绿化亮化、市政道路、文化活动场所等服务设施。就医、就学得到了就近保障,确保搬迁群众公平享受城镇公共资源;


二是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我们通过在800人以上的30个安置点建立就业创业工作站,建立到楼栋、到楼层、到户、到人的高度组织化转移就业联系机制,做好“订单式”技能培训和“点对点”就业服务,全力推动外输转移就业。同时,在安置区规划建设9109个蔬菜和食用菌大棚、60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进竹笋加工,电子元件、服装、箱包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46家。依托45万平方米配套商铺、规划地摊经济和夜市经济商业服务圈,鼓励有创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创业增收。目前,已入住商家1400余户,发展餐饮、超市、批发市场、金融网点、物流、家政等商贸服务业。有效促进不能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截至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91184个,就业171916个,就业率89.92%,“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三是思想认识、身份转型发生巨大变化,农民变成了市民。我们以“爱心超市积分”为激励机制,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群众自治”的社区治理"昭通办法"。在30个800人以上安置区共成立111个党组织、组建44个社区,配备社区干部537名,设置楼栋长827名。建立“街道+社区+片区+楼栋+住户”的“五级”社区治理网格,依托“昭通易地扶贫搬迁智慧管理服务系统”,收集录入住户基本信息,按昭户情,对特殊困难群体家庭标注为红色,实行“每日1访”;对有返贫风险的家庭标注为黄色,实行“每周1访”;对就业、就医、就学、安全都有保障的家庭标注为绿色,实行“每月1访。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疫情防控“零病例”。同时,积极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创建”、“自强、诚信、感恩”、“爱国卫生运动”等教育引导活动和“四点半课堂”、“老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心贴心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促进搬迁群众在观念意识、行为习惯上的巨大转变和“思想、情感、工作”上的三个认同,实现了社区融入“加速度”。


谢谢大家,回答完毕!




北纬29°记者:2016年,自党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东莞在我市六个县区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请问东莞对口帮扶具体做了哪些工作?特色亮点是什么?

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副组长、昭通市委副秘书长吴春国:


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


下面我回答刚才这位媒体朋友提出的问题。


东莞结对帮扶昭通的6个县区在2015年末时,贫困人口82.18万人,占昭通贫困人口总量73.41%;贫困村874个,占昭通贫困村总量71%。5年来,东莞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6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73亿元。引导推动95个产业项目落地昭通,实际投资34.37亿元。累计帮助昭通6个县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6.32万人。帮助销售农特产品11.18亿元。累计派出挂职干部24名;累计派出教育、卫生、社工等挂职支援人才383人。


东莞对口帮扶的亮点和特色主要在于:全链条、体系性、造血式的结对帮扶。


一是移植电子产业集群。从2017年初引进“种子”企业华坚鞋业,以最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就业,到引进单个电子企业,再到引进立时、时瑞、三江等11家关联度高、能够实现联动发展的电子企业,初步形成以电子代工类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二是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挖掘和整合援派医生背后的医院资源,在驻点医院科室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培训技术,协助昭通市县两级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眼科、儿科、ICU等,填补昭通市多项医疗空白,带动治疗体系的建立。例如成立鲁甸·东莞眼视光诊疗中心,已开展1100多台眼科手术,构建县镇村三级眼科体系。累计免费安排200余名昭通医务人员到东莞临床深造,全力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三是推动“穷孩子”蝶变为“富技工”,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2017年至2020年,东莞投入专项职业教育资金总额2.98亿元,帮助昭通市5701名困难学生到东莞就读职业学校。2020年昭通籍毕业生983人,102人名学生选择继续升学,872名学生落实就业岗位,升学就业率99.08%。


四是在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点探索“5个有”的东莞经验。安置群众有就业,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扶持共建扶贫车间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引进康迪服饰、和昇隆电子、金源鸿餐饮等5家企业入驻扶贫车间产业园。就近就学有保障,2019年东莞市国资委捐资3000万元,建设卯家湾安置区东莞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可容纳学生2160人。医疗设施有配置,推动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市妇幼保健院、东莞市光明眼科医院等东莞最好的医院与鲁甸县医院进行结对共建。社工服务有介入,派出社工督导22人次,开展心理辅导、社会服务等工作,引导安置区搬迁贫困户转市民。特殊群体有照顾,扶持建立莞鲁康园中心,服务卯家湾1134名有需求的残疾人。


五是运用组合拳答好疫情“加试题”。坚持捐赠防疫物资与引进企业两手抓,东莞分三批向昭通捐赠了口罩29.5万个、测温仪4900个、防护服1700套等一系列防疫物资以及防疫资金486.93万元。用18天时间火线引进深圳企业,投资云南天宇医疗器械项目,并解决了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短缺困难,填补了昭通生产的空白。坚持把“昭通的事情当成东莞的事情来办”,第一时间慰问、第一时间响应,2020年捐赠应对疫情、水灾、寒冬等突发灾害的专项资金和物资达到1706万元。坚持劳务协作精准对接,2020年全国最早一批东莞专车于2月15日搭乘47名昭通籍员工返莞复工,全国最早一批东莞专列于2月24日搭乘1381名昭通籍员工直达东莞返岗复工。疫情防控期间,东莞协助昭通6个县区点对点输送到广东等东部地区专车216车次、专列21车次、专机1架次,其中协助15687名昭通籍员工返粤复工,实现员工“从家门直接到厂门”。 




昭通发布编辑:农村危房改造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的重要一环,请问我市农村危房改造在脱贫攻坚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昭通市住建局副局长 李永林:


各位记者朋友,同志们: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住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农村危房改造是脱贫攻坚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是建档立卡户脱贫的第一道门槛,对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常常说“安居乐业”,先“安居”,才“乐业”,住房安全就是安居的根本保障。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把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围绕“应纳尽纳、应改尽改”工作目标和“以户对房、以房找人”“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工作思路,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部署、高位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落实,全市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集中力量,共同推进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任务。截至2019年底农危改任务实现全面“清零”,共争取中央、省农房建设补助资金74亿元,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5.89万户,占全市农户数128.5万户的43.42%,解决了约230万人口的住房安全问题。2020年以来,全市因洪涝灾害受损的850户民房(包含4类重点对象257户)、巧家县在5.18地震中受损的315户民房已全部修缮或者重建完毕,于去年10月份已全部入住。在脱贫攻坚中,住建部门和扶贫部门联合,以“家家见面、户户核查、房房录入”的工作模式,对全市422936户四类重点对象房屋进行现场核验录入住房管理系统,其中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的266523户,占卡户总数的63.02%。全市已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住房保障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脱贫考核提供支撑保证,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强。


采取的措施:


一是聚焦“两个重点”,夯实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基础。聚焦精准识别,锁定“帮扶谁”。2017年,对全市农村居民的住房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的特困群体、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全面收集危房基础数据,同步与市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开展动态比对,确保对象识别精准。聚焦精准施策,明确“怎么扶”。根据农户贫困程度、人口规模、房屋危险等级、改造方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因户施策,合理选址、布点,精准制定农村危房改造“一户一方案”。严格按照“专家指导、精准认定,因户施策、制定方案,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要求,开展好现场技术指导培训,采取试点示范带动的方式推进工作开展。


二是强化“三个保障”,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效落实。强化工作保障。市、县、乡3级分别成立了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组和工作机构,落实了专班专人负责,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强化资金保障。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另一方面,强化贷款贴息政策扶持、社会捐赠帮扶等措施,多方筹措农房建设补助资金,为农房改造建设提供保障。强化技术保障。在常态化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质量安全现场施工技术指导同时,成立了由市住建局专业技术人员和部分具有建筑师、工程师、结构师资质的百人专家组,对昭通市农村危房改造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农村危房改造质量达标。


三是抓实“五项举措”,实现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高质量开展。抓项目建设到位。对项目建设中改造对象确定、资金管理使用、档案管理、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等政策进行明确。严格按照相关建设管理要求,压实各县区、乡镇主体实施责任,确保所有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建设规模、质量达标,档案资料规范归档。抓指导服务到位。“十三五”以来,全市参加过农村危房改造技术培训人员达37229人次,农村建房质量安全技术得以大面普及,国家抗震设防标准和建设规范、优秀的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化的住房设计样式、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等得到大量推广,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得到有效提高。抓督促检查到位。市住建局建立了“旬上报、月调度、季通报”工作制度,全面掌握工作进度情况,加大对各县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督促检查力度,实施到村到组到户的指导巡查,推进工程规范实施,确保各县区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按照“一户一方案”要求建设达标。“十三五”期间,全市住建系统共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督查检查152次。


四是抓工程验收到位。严格对照工程竣工验收实施方案要求,采用“乡村逐户验收、县区全面验收、市级抽查验收”的模式,分级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验收各项工作,抓实验收每个环节,对不达标、不规范的督促其规范整改。目前,全市所有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质量安全均达标验收。抓等级鉴定认定到位。对验收后竣工入住的农房,由县级住建部门聘请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和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逐户鉴定,达到安全等级的出具住房安全等级鉴定报告或认定证明并贴挂住房安全等级认定标识牌。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奋战,全市脱贫攻坚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为全市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据我们了解,中山市对口帮扶的昭通四个县, 2019年已经全部达到了脱贫退出标准。请问这个过程中,中山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特别是面对新冠疫情影响,是如何巩固拓展帮扶县脱贫成效的?

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工作组副组长、昭通市委副秘书长 曾庆文: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从2016年开始,我们对口帮扶盐津、大关、永善和绥江四个县。经过两地近五年的共同努力,2019年对口四个县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扶贫协作取得了重大胜利。五年来,我们向昭通选派各类人才483名。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1.92亿元,其中财政援助资金8.22亿元,社会帮扶资金3.7亿元。引进43个产业项目落户昭通,援建产业园区6个,建设扶贫车间31个,实际完成投资26.84亿元,采购和销售昭通农特产品6.19亿元。招收2894名昭通籍学生到广东免费就读职业学校,帮助31763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特别是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我们开展了七大加力行动,做到“两保持、三加强”,进一步提升东西部扶贫协作质量。


一是保持资金投入力度。2020年,投入财政资金占比中山市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县均援助资金达1.06亿元,县均引导东部企业投资达2.5亿元,有效发挥了益贫带贫作用。


二是保持干部人才选派力度。2020年选派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215名,同比增长22%,填补了41项技术空白。比如,在医疗领域,我们连续4年选派支医专家到盐津县人民医院建设胸痛中心介入室,让患者能就近得到国内最先进的治疗。


三是加强劳务协作。疫情期间,一方面,我们通过专车专列“点对点、一站式”组织昭通群众返岗复工;另一方面,国际疫情蔓延导致订单减少,企业用工出现冷热不均、忙闲不均现象,面对用工和稳岗问题,中山市创新“共享员工”模式,在员工富余企业与缺工企业之间进行劳动力调剂,打通员工双向流动渠道,帮助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这一创新做法在央视“焦点访谈”中播出。同时,我们加大稳岗奖补力度,如永善县到中山市稳定务工3个月以上的贫困劳动力,一年最高可获14000元各类奖补。通过打好稳岗“组合拳”,2020年我们帮助12606名昭通贫困群众实现就业。


四是加强产业合作。我们坚持“以商引商”工作思路,重点建设了大关县筇竹(扶贫)产业示范园、大关县高原特色农业加工聚集区和盐津县绿源食品工业园,配套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冷链加工物流基地,通过园区经济效应,构筑上下游产业互补共生的业态环境,推动昭通特色种养,将优势资源转变为优势产业。


五是加强消费扶贫。出台了消费扶贫的系列奖补政策,打造消费扶贫专区3个,消费扶贫专馆8家,举办8场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组织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参与消费扶贫,发动社会各界开办“消费扶贫爱心卡”。特别是创新引入企业打造消费扶贫专柜的新零售模式,规划布放专柜 6000台,推动扶贫产品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高校、进医院、进写字楼、进公园、进商超、进交易市场、进车站等“十个进”,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拉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动5万多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五年来,中山市以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卓越的创新创业精神,开创了东西部扶贫协作领域的多个“第一”:在广东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六个城市中,率先推动对口帮扶四县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在全国率先实行“组团式”结对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率先实现对口帮扶县、县级学校、医院和182个深度贫困村“四个结对帮扶全覆盖”;率先打造云南省首个“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东西扶贫产业合作项目;率先建成云南省首个县域内整体“120”院前急救体系,建立昭通市首个县域内设立博士专家工作站的心血管介入手术室;率先创立广东省内首个“扶贫盒子”项目——可“溯源”的扶贫产品自助售卖机器,为创新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仅有效巩固拓展了对口帮扶四县的脱贫攻坚成果,也为下来衔接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朱大庆: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的积极踊跃提问及各位发布人的精彩发布和详细解答。


各位记者,今天的发布会全面介绍了我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主要措施、实践经验、特色亮点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也介绍了东西结对帮扶昭通各方面的成效和亮点。希望各媒体记者充分发挥各自平台优势,解读好、报道好今天发布会的各项重要内容,全面展示五年来我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为接下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昭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