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寄宿会造成“心理孤儿”现象?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更新时间:2021-11-10 10:12  作者:史瑞萍  责任编辑:虎伶俐

“寄宿好可怕”

说起当年住校,老同学颇多感慨,住校的那些年,吃饭简直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真正是糟心透了,难吃也就算了,吃出个蟑螂,虫子啥的都是常事。现在条件变好了,无论是住宿,洗衣还是伙食,住校已经不那么可怕,那么住校对孩子好吗?

一熟人打电话来,内心非常纠结。入学给孩子报名没报上,只能去附近一所不好的学校,这怎么能行,对孩子的教育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能差,于是准备选择远一些的一家私立学校,正好可以解决孩子无人接送,无人辅导的困难。然而,他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许多研究证明,寄宿对孩子有诸多坏处,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孤儿”现象。

心理孤儿是相对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是指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难以融入社会生活的现象。

心理孤儿与事实孤儿相对照。所谓事实孤儿,自然是父母不在了的孤儿,最近四川因一篇“最悲伤作文”走红的凉山12岁彝族孤儿就是事实孤儿,他在文中写到:“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我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我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

还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由于监护人没有能力行使监护权、不能尽到监护义务,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孤儿”,他们生活面临没有着落,无人照料、失学等多种困难。因为缺乏精神慰藉,常受到他人歧视而导致内心世界极为脆弱,性格自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许多人说,寄宿会让孩子形成“心理孤儿”,情商低下,智商也会受影响。有对孤儿院的研究发现,由于孤儿院只能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要,儿童活动的机会少,得到的关照少,发育成长相较正常儿童有所滞后,只有42%的儿童能够在2岁时独自坐起来。到4岁时能够独立走路的也只占15%。智力测验后发现,他们的平均智商仅53分。

寄宿并没那么可怕

根据此结果,把孩子送入寄宿学校越早,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越大,人们的担心不无理由。然而,1930年美国的教育学家斯基尔斯在衣阿华的儿童福利站做了一个环境干预的追踪研究。最开始,他首先选取了两个孤儿,一个13个月,另一个是16个月,智商都低于50,将他们从孤儿院转移到为智力轻度落后的妇女开办的教养院。6个月后,发现他们的智商分别达到77和87。40个月和43个月时,智商测查分别已达到95和93,几乎与正常儿童无异。观察他们在教养院病房里的情况,研究人员发现:他们两人是这些妇女情感和刺激的中心人物,这些低智商的妇女都像母亲那样对待他们,工作人员也常常带他们到街上去玩。

之后斯基尔斯又开始了更为广泛的研究,她把13名孤儿院的3岁以下的儿童又转移到为智力落后者设立的教养院去,并且把他们放在教养院病房里当作“客人”。当时这13人平均的智商为64,智商范围是从39-89;另外有个对照组共12人,仍住在孤儿院,年龄也是3岁以下,他们的平均智商为87,智商范围是从50-103。在30个月的实验以后,两组都接受了重复测验。实验组的儿童智商从77-104都有,13人中有7人超过90,大部分接近正常,平均增长28.5;而对照组12人儿童中,有10人智商在70以下,绝大多数仍在落后范围以内,平均下降26.5。

1966年,斯基尔斯在《有过对比的灾情经验的儿童成年后的状况》一书内,详细阐述了接受早期研究的59个儿童20多年来追踪的材料,结果说明:早期开始干预异常发展,效果较好;而且继续给予好环境又是保持效果的重要条件。

所以,关于寄宿制造成儿童情商和智商地下的状况,只在于学校没给予孩子良好的照顾和教养,如果能满足这一方面,家长也能常常看望,即便不能天天在一起,但能经常打电话问候,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日常状况,其伤害并不会达到某些人鼓吹的那样,甚至也会有一些好处,比如独立,有主见。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