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方向看昭通 | 昭阳:重举措 出实招 多渠道促进易迁群众就业增收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2-07-25 15:28  作者:牟玉婷  责任编辑:虎伶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

今年以来,靖安安置区党工委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助推干部作风大提升,多措并举齐发力,凝心聚力出实招,全力保障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定增收,实现安置区就业率达94.75%,引领搬迁群众增强内生动力,过上美好新生活。

下沉入户摸家底,全面监测就业动态。为全面摸清搬迁群众家底,准确掌握就业、就医、就学等情况,靖安安置区党工委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创新研发“靖安安置区数字管理系统”和“靖安安置区人力资源系统”,坚持以社区为基础、以楼栋为单位、以户为对象,对搬迁群众实行“红黄绿”分类管理。

每月1日至10日,靖安安置区党工委96名干部职工就下沉到6个社区的149个楼栋,与64名社区“两委”干部、18名驻村工作队员和154名楼栋长一道,深入搬迁群众家中开展入户走访,逐户对安置区内就业、失业、无法外出就业人员和弱劳动力、大龄劳动力情况进行摸排统计,核实务工状况,及时掌握因就业不稳定导致的返贫致贫风险,通过面对面交流、电话联系、使用微信公众号、发放海报等方式宣传产业奖补、技能培训、金融扶贫小额信贷等各项优惠政策,及时推送岗位,建立意愿台账,录入就业系统,完善就业信息,对低收入家庭、就业困难家庭等重点户就业状态实施动态监测。通过召开院坝会、座谈会、群众会等方式开展一系列脱贫致富典型宣讲活动,引导鼓励易迁群众创业就业。

扶贫车间助就业,群众增收奔小康。走进靖安安置区扶贫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着自己手里的活。在服装厂工作的马天芬今年33岁,从彝良县树林乡搬迁到靖安安置区。为了照顾年迈的公婆和年纪尚小的孩子,马天芬不能和丈夫罗永明一同外出务工。“最开始我是来学习的,学习一个月之后就正式上班了。刚开始不是很熟练,只有1000多元的工资,经过努力打拼,从去年开始,我每个月工资都有近5000元。”马天芬微笑着说。

为缓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难的问题,靖安安置区通过政策扶持,在安置区内建成标准化厂房2.5万平方米,引进立时电子、三江科技、君子兰服饰、渝通电子、诱货服装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富潮商贸1家易迁群众自主创业做服装加工,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充分就业,让580名群众能够就近、就地有活干、有钱赚,从而实现“上楼持家,下楼就业”“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

自2020年6月扶贫车间投产起,靖安安置区党工委的贴心服务从未“断线”,为各企业减免租金、输送劳动力、申报补贴,真正做到为企业降费减负纾困,同时党工委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为特殊家庭带去能拿回家做的手工活,例如锡箔纸加工、服装缝补等,为安置区营造了良好的营商氛围。

产业发展有特色,在家劳动力有归属。“早上我送完孙子上学就来地里了,下午到时间我又去接他,时间很灵活。之前拔葱的时候,工资是按斤数算的,后面种菜心,每小时9块钱。最近我们在这里摘豌豆尖、割青菜,每天也能挣好几十元。反正一年之中,我们随时都有活干。”正在地里割青菜的黄德珍大姐满脸笑意地说。从永善大兴搬到合顺社区的李升贵说:“来到靖安安置区之后,我没想到还能和老家一样可以种地,而且还能定时发工资,我太开心了!”

放眼望去,香葱地里绿油油,上百名群众在地里摘菜、装筐,动作十分娴熟。靖安安置区结合本地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依托3万亩马铃薯基地、千亩香葱基地和3000个蔬菜大棚,引进玉溪通海霖云农业、葱语农业,大力推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产业振兴,就地吸收320名大龄易迁群众稳定就业,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不断提高安置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哒哒哒,哒哒哒……”在靖安安置区苗族工艺制作车间,脚踩缝纫机的美丽苗族绣娘用巧手织出精美的头饰和服饰。从大关县天星镇寨子村搬迁到惠民社区的苗族帅小伙韩万忠和妻子陶富兰穿上了整套苗族服饰,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将绣娘们的艺术品销售到外地,让留守妇女在家里也有收入。韩万忠说:“苗族的刺绣和蜡染是传统文化。为了传承我们苗族传统文化,提高苗族文化知名度,安置区领导带领我们开设了这个车间,通过组织化引领和“老带新”的模式,让我们苗族搬迁群众利用自身所长,把零散的加工工艺聚集在一起,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把产品推向市场,助力大家增收致富。”

职业培训提技能,术业专攻促就业。近期,靖安安置区党工委联合昭阳区人社局和昭通金辉职业培训学校在靖安安置区六个社区举办2022年“百日行动”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电工、家政服务、美容和物业管理,以“理论讲解+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培训结束后,安置区领导带领群众到有用工需求的扶贫车间进行实地参观,为群众和企业搭建“双向选择”平台,着力提升易迁群众就业水平,助力干部作风和营商环境大提升提质增效。

陶永书家住惠民社区,因家中孩子无人照顾一直无法外出,平时只能在家干一些零活。“我虽然学历不高,但是通过这半个月的培训,我学到了一门技术,这样我就可以去旁边的扶贫车间上班了。”陶永龙高兴地说。

为推进劳务协作,靖安安置区党工委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本着“企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群众愿意学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采取“培训进社区”“送技术上门”和“因业施训、因人施训、因需施训”等模式,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群众增收“有路子”。

开发公益公服岗,夯实重点人群就业根基。靖安安置区党工委通过优化调整公益公服岗位,结合实际开发保洁员、护河员、保安员、就业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207个,选聘零就业家庭、重残重病家庭等特殊困难家庭人员,做到政策宣传到位、调度安排到位、督查指导到位、补贴发放到位,让公益公服岗位开发安置有据可依,合法合规,让特殊困难家庭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坚定致富信心,充分发挥公益公服安置托底就业作用。

通过扶贫车间、特色产业、技能培训、公益公服岗位、资产收益分红等多种措施,靖安安置区生机勃勃、春风扑面,为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不断增强群众“造血”功能,着力建设脱贫致富示范样板区。

(通讯员 牟玉婷)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