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对家暴果断说“不”(锐评)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22-11-25 17:52  作者:孔德淇  责任编辑:虎伶俐

7月6日晚,诗人余秀华发微博自曝被90后男友家暴,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余秀华确认了此事。但随后余秀华就删除被家暴的微博内容,并更新了一条新的动态:“我这一生,走得实在辛苦,我一直咬牙坚持。如果我坚持不下去了,我希望侮辱我的人,打我的人负法律责任。”(据7月7日红星新闻)

家暴与身份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论是拥有高知名度的诗人,还是市井贩菜的大妈,任何个体都可能遭遇家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这一过程往往具有隐蔽性、反复性。很多人不喜欢余秀华和她的作品,但就事论事,抛开诗人和作家身份,余秀华在这次事件中,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就目前来说,只有余秀华一方的说辞,实际情况如何还需要当地相关部门深入调查。余秀华敢于暴露伤痛,将自己的苦难展示在广大网民面前,客观上有寻求外界声援与保护的意图。然而,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余秀华很容易获得社会关注,在名气加持和舆论发酵下,相信她能收获的不仅是网友的隔空支持,更有来自妇联、司法部门等的介入调查,她的遭遇将迎来公平的处置。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对属于“沉默大多数”的被施暴者来说,法律是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武器。2016年3月,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以法律形式对一切形式的家暴说不、维护平等文明的家庭关系,随后各地也在不断完善地方性法规并予以落实。随着相关立法和司法工作的深入推进,人们已经达成共识:家暴不是夫妻二人问题,也不是“家务事”,而是公共问题、法律问题。对于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受害者要自觉养成下意识地寻求公安机关帮助、条件反射性说“不”的习惯,不给施暴者二次伤害的机会。对于一些施暴者而言,也只有在首次实施暴行时受到警示或惩戒,才有收手的可能。

应该看到,对于现实中尚未酿成严重后果的家庭暴力,仍有很多受害者选择“息事宁人”“家丑不可外扬”,旁观者则往往保持“事不关己”“劝和不劝分”的态度,相关组织机构也出于谨慎的态度,通常秉持“以和为贵”的原则,尽量低调淡化处理。就此事而言,类似情况从媒体跟进报道可见一斑:当地妇联回应余秀华疑似遭家暴事件,称工作人员已第一时间上门,但余秀华当时表示不需要帮助,最终没有采取进一步措施。

杜绝家暴行为,显然还要靠社会各界打造更完善的“护城河”,将施暴行为置于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干预下,让施暴者被法律和道德钉在耻辱柱上的同时,为情感留一方温暖的港湾。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