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靖安安置区:共建共享新家园,民族团结共发展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3-07-17 16:55  作者:代玉波 赖永恒 武秋 马霞  责任编辑:赵磊明

近年来,昭阳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区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易迁安置点促共建共享”,强化党建引领、思想引领、民生保障、社区治理等,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引导安置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让易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呈现出一幅“共建共享新家园 的美好画卷。

 靖安安置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靖安镇洪家营村,距昭通城28公里。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难题,昭阳区以“搬不动大山就搬人”的理念,把易地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的“铁齿铜牙”,从启动征地工作到首批搬迁群众入住仅用了短短1年时间,在乌蒙大地建成了一座占地2177亩、149栋高楼拔地而起的新城,承接了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昭阳5县1区、39个贫困乡镇、229个贫困村9256户40549名搬迁群众,成为全国最大的跨县搬迁安置区,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昭通奇迹”。汉、回、彝、苗等20个民族在这里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实现了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一、强化党建引领,为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当好“贴心人”

(一)党建引领,争当民族团结进步“领航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关键在党。为促进安置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安置区将管党治党同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相结合,成立以安置区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社区党委(党总支)书记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下辖的滨江、康庄、惠民、合顺、思源、福兴6个社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目前,6个社区均已创建成为“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二)优化服务,争当民族团结进步“启航人”。各民族优秀干部在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着力健全完善干部人才成长激励保障机制,让年轻干部多岗位、多部门锻炼,每年向区委组织部报送评创先争优干部7人,让各民族优秀干部积极参与到社区的服务管理中,用心用情服务各族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示范带头,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护航人”。结合安置区无职党员的文化程度、个人特长、年龄结构等情况,分别在各个社区设立了卫生监督员、政策宣讲员、就业服务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等岗位,在安置区便民服务中心开展设岗定责创先争优活动12次,通过亮明身份、明确职责、规范管理,让每名党员积极投身于社区治理工作中,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强化思想引领,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架起“心桥”

(一)创新载体,凝聚思想“桥”。在安置区各社区设置民族团结宣传展板、LED电子屏滚动播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氛围。依托入户走访、院坝会、座谈会、社区广播、发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手册等,宣传好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风俗等。其中,院坝会72场、座谈会12次、发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手册2000余册,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六个相互”,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二)树立典型,搭建文明“桥”。安置区依托党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阵地,组织社区各族干部群众、学生、少数民族优秀代表等开展宣讲活动,共开展16次,1700多人次参加,以民族团结进步系列评比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为契机,评选出“创业先进户”“就业先进户”“文明先进户”“卫生健康家庭先进户”“平安家庭先进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户198户,以先进典型激励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三)开展活动,筑就交融“桥”。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开展以“民族团结深友谊同发展,粽叶飘香感党恩共幸福”及“少年儿童心向党·庆六一”为主题等系列活动,通过吹唢呐、拉二胡、扇子舞、民族舞蹈等表演活动,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情感交融,形成安置区各族群众融荣与共、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三、强化民生保障,为各族群众就业增收铺就“致富路

安置区把让各族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中心任务,多措并举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增收。

(一)就业引路,促群众增收致富。安置区党工委以高度组织化为根本,组建签约社区劳务公司、搭建劳务招聘市场、举办大型招聘会、开发公益服务岗等,帮助各族群众就业。组织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组建培训学校1所,下设6个社区就业工作站,利用春节前后等劳动力返乡时机,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培训,涵盖挖机、家政服务、电工、钢筋工等技能工种,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同时,积极和上级人社部门、沿海用工企业对接协调输出外出务工人员1.7万人,以春节后返岗高峰为契机,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提高各族群众的就业率。

 (二)就业引智,促进文化素质提升。安置区党工委引进一批高素质教师、医务人员和中小微企业人才等300多人,让安置区群众开阔眼界,推动靖安安置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族群众、教师、企业人员等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就业引变,促文化传承创新。为全力落实好安置区各族群众的就业(创业)帮扶,着力打造彝族、苗族、回族等多民族特色服饰,在安置区美食广场打造民族工艺制作车间、服饰展销厅等,通过展销厅、网店等“线上+线下”的形式销售民族手工艺品,既传承了民族文化记忆,也增加了安置区各族群众的收入。

四、强化社区治理,为各族群众共事共乐绘就“同心圆”

(一)瞄准服务“圆心”,培育“向心力”。建立“社区管片区、片区管楼栋、楼栋管楼层、楼层管到户”四级网格化管理机制,配套成立工会、团支部、妇联、综治中心、警务室等组织和部门,形成“组织建在网格、群众进网格、服务入网格、成效在网格”的工作机制,强化安全服务,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定期对易迁群众就医、就学、就业及家庭成员思想状况等问题开展入户走访排查,建立“红、黄、绿”精细化动态管理机制,帮助安置区困难群众申报和落实低保等惠民政策。

 (二)画好队伍“圆弧”,培育“源动力”。为配强安置区干部队伍,由6名优秀干部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择优确定58名社区干部、31名片区长、149名楼栋长,确保工作有阵地、服务有窗口、活动有场所、办事有专人,为各族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其中,六个社区149个单元楼栋的楼栋长由各族搬迁群众组成,形成了团结有力的社区自治组织队伍。

(三)拓宽自治“半径”,培育“凝聚力”。各个社区实行居民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楼栋议事会制度等居民协商自治机制,实现“民事、民议、民决,我的社区我做主”,让各族群众住得放心、安心、舒心。靖安安置区各族干部群众始终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推动昭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

(通讯员  代玉波 赖永恒 武秋 马霞)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