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区农业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7-04-11 08:51 作者:炎山乡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
炎山乡地处昭阳区西部,离城113公里,辖八个行政村,21799人。全乡分为江边河谷、二半环山区、高二半环山区等三种气候特征,海拔高度在499-2650米之间,古谚云:“隔山分阴阳,十里不同天”,立体气候十分明显。这种独特的金江河谷气候,物种分布广泛,经济构成多元化的优势,加之蜡虫在炎山有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一项很有潜力的优势资源。炎山蜡虫种植主要分布在炎山、庙湾、屋角、松乐四个村。其中,尤其以庙湾村种植面积最大,达1300余亩。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气候地理环境的优越性,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蜡虫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因地制宜构建蜡虫之乡,努力造福一方百姓。
经陕西动物研究所蜡虫专家张子有等研究论证,国家商业部组织全国知名的蜡虫专家、生物学家、昆虫学家,有关教授进行鉴定,认为金沙江下游,云贵川接壤的高海拔山区是蜡虫优良虫种适生地,这一地区的白蜡虫产量多、单产高、品质好、且产卵量多 ,泌蜡时间长,产蜡厚均属全国之冠,可以达到达优质、稳定、高产,生产潜力很大。金沙江下游的"昭通市金沙江、牛栏江沿岸,是国内主要蜡虫产区。特别是巧家县固红山、永善县万和山、昭阳区炎山、鲁甸县梭山,自清代以来,就以蜡虫生产的"四大名山"驰名全国。"四大名山"所产蜡虫品质优越,在陕西放养,蜡花厚8毫米左右,比当地蜡虫蜡花厚3毫米。在四川放养,当地虫种一斤一年只产白蜡一斤,"四大名山"虫种可产五斤。虫种品质差异,就有了"北蜡南虫"之说,也就形成了"四大名山"一年一度的"虫会"。炎山蜡虫种植历史悠久,曾经形成“虫会”。50年代以来,由于毁林开荒、宿主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负荷太重等诸多因素,蜡虫生产面临诸多困难,炎山的“虫会”早已不再有旧时的热闹景象。
白蜡是世界珍稀特产,我国传统出口商品之一。被广泛应用在军事、电子、轻工、医药、食品、精密仪器、铸造、纺织印染、土艺品、高档家具和建筑等多种领域。炎山的蜡虫产量高、品质好、泌蜡时间长,产蜡厚。然而,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延续着零星种植,自然生长,任其自生自灭的传统方式,女贞树种植面积和蜡虫种源都在逐步缩小。人们守着"摇钱树"而过着贫穷的日子。
但近几年国际国内价格不断上扬,随着中国加入WTO,今后一段时期内更将供不应求。2003年3月,炎山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抓住国家“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机遇,把适宜蜡虫生长的地块栽种女贞树纳入退耕还林之列,以解决农民的粮食补给,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女贞树(当地群众称蜡虫树)的积极性,结合昭阳区委、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炎山乡所退耕的1800亩耕地,全部种植女贞树,每亩设计种植110株,共种植了20余万株,加上原有零星分布的女贞树,炎山乡的蜡虫树已初具规模,总面积达2300多亩。如今,退耕的1800亩蜡虫树已有1000亩左右开始上虫,产量约4000千克,全乡蜡虫产量将在9000千克以上,平均每公斤价格70元左右,今年蜡虫产值达63万余元,人均增收近30元。
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炎山乡加强和云南省昆明市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的合作,并邀请省昆虫院的专家在炎山乡研究蜡虫多年,达成了一些意向性协议。同时,争取与省昆虫院合作、加大了在炎山的投入,专家们深入村社进行科学指导,扎根田间地角搞科研,帮助炎
山乡描画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宏伟蓝图。也为炎山的蜡虫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让四季常青的女贞树保持水土平衡,达到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合力培育了炎山的蜡虫经济。
经过几年的实践,炎山蜡虫产业得到了逐步的恢复,各地“虫商”又纷纷回到了炎山,而且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乡党委政府也逐步把政府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为宏观引导,把蜡虫产业的发展交由市场调节,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充分保证供求双方的利益,力求达到“双赢”;他们争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支持,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扶贫的力度,适时开展必要的蜡虫种植技术培训,使蜡虫产业健康发展起来,真正成为了农民增产增收的优势产业。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炎山乡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退耕还林的1800亩的蜡虫树已有300余亩投产;炎山近3000亩蜡虫树产出9吨多的蜡虫,为炎山乡带来了一个蜡虫丰收的好年景,也给农民带来不少的实惠。来自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虫商”云集炎山,开了一个热热闹闹、盛况空前的“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