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丨过渡衔接不松劲 乡村振兴谱新篇
来源:云南发布 更新时间:2024-01-17 16:07 作者:王淑娟 蔡侯友 沈迅 责任编辑:赵磊明
2015年1月和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云南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月14日起,云南日报开设“接续奋斗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专栏,全方位呈现我省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的新成效,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四次给云南干部群众贺信回信,为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持续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多措并举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统筹推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终点”与“起点”转换过程中,云南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始终绷紧防范化解规模性返贫风险这根弦,绝不出现“喘口气、歇歇脚”的现象。云南扛牢政治责任,树牢“五级书记一起抓”的鲜明导向。省委、省政府立足云南欠发达、后发展的省情实际,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落实。针对复杂多样的返贫原因,云南省将动态监测、动态帮扶、动态消除“三个动态”作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常态化措施,持之以恒推动落实,织牢织密防返贫网。在监测环节,通过“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线上部门定期推送数据预警”,线下乡村半月一排查研判和年度集中排查相结合,实现“政府找”困难群众无死角,困难群众“找政府”无障碍。截至目前,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累计收到群众申请64.63万件,已办结64.32万件,办结率99.5%。在帮扶环节,构建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常态化的帮扶体系。统筹医保、民政、教育、住建等部门,采取多层次、复合式的帮扶举措,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帮扶。通过努力,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清零;低收入人口参加医保率稳定在99%以上,实现应保尽保;健全完善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做到危房发现一户、改造一户、救助一户;实施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确保没有发生规模性饮水安全问题。在消除环节,以“5583”工作法开展年度集中排查,重点对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回头看,着力防止盲目追求风险消除率的倾向。截至目前,70.63%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其余的均已制定并落实了帮扶措施。通过“三个动态”,云南做到防止返贫监测从发现到消除的闭环管理,筑牢了严防规模性返贫防火墙。党中央决定设立的5年过渡期已经过半。过渡期以来,云南既立足当下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从体制机制、政策实施、资源投入等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云南大力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23年,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9627元,其中生产经营性收入1015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9倍。通过“334”利益分配机制,孟连牛油果产业受益群众户均增收3000多元。“牛油果产业前景好。2022年我们村的牛油果就已投产1000余亩,卖了90余万元,大家拿到钱的时候非常开心。未来,村里还会继续发展牛油果产业,让全体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该县娜允镇南雅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扎思说。孟连农户在采摘牛油果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孟连县是云南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的一个缩影。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致富这一关键,云南省着力解答好乡村为谁振兴这一问题。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各地乡村产业发展呈现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等特点,为农业提升、农村繁荣、农民致富夯实了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云南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经验做法,小切口的创新让云南乡村振兴工作亮点频现。为有效发挥就业帮扶促增收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积极性,云南全面落实交通补助政策,全省累计兑付交通补助111.1万人、8.71亿元。为了让更多脱贫群众加快生产致富步伐,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在中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创新开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专区,跑出便捷办贷促农增收加速度,2023年,全省新发小额信贷114.9亿元、比2022年增加41亿元,居全国第一。动能激活,全局主动。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8元,同比增长8.3%,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全国0.2个百分点,收入差距、发展差距不断缩小。2023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344元,同比增长14.8%,与全国脱贫人口收入差距缩小至46元。实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建立“1+1+5”推进机制,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推进17项重点任务,打造1200个示范村、10000个提升村。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1.02万个行政村完成村庄规划审批,实现自然村保洁员全覆盖,建设美丽庭院7.5万个。以奖代补方式,遴选200个自然村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99.7%的行政村运用积分制、清单制、评比制、网格式、数字化等乡村治理方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逐步展露新颜,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徐徐展开。沧源佤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人人都是“收信人”的行动自觉,全力建设美丽家园,该县被提名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名单。绿春县以“党建引领、六村同创”为抓手,打造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罗平县依托百万亩油菜花海建成“云上花乡”乡村振兴示范园,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最大受益者。与此同时,深化东西部协作,投入上海财政援助资金43.74亿元、实施项目1593个,持续强化定点帮扶,全方位精准化推进帮扶协作工作,助力云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群众增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过渡期时间过半,云南交出了合格答卷。新征程上,云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守底线、抓增收、增动力、促振兴”工作主线,锚定目标任务,奋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上台阶,打好乡村振兴漂亮仗。
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对群众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听取了当地干部关于灾区恢复重建的情况汇报。他强调,灾区恢复重建一定要搞好规划,生活恢复和生产恢复一起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重建家园步伐要加快。要把住房质量放在首位,提高抗震水平,建设抗震民居,确保灾区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
龙头山镇党委书记康健:如今的龙头山集镇,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0.25平方公里拓展至1.23平方公里,集镇居民由原来的905户1528人增加到3019户12470人,一个美丽、安全、宜居、宜业的集镇在峡谷中蝶变。龙头山镇八宝村村委会副主任李有学:龙头山的花椒、核桃种植规模已有10多万亩,接下来要在延伸产业链、运用现代营销方式上发力,在产业融合上探索出一条路子来。
从昭通中心城区出发,沿都香高速公路一路向南,20分钟便可到达鲁甸县龙头山镇。放眼望去,深山峡谷中,一条条柏油路蜿蜒山间,一个个青瓦白墙、美丽安全的集中安置点分外显眼,涅槃重生的龙头山镇充满生机活力。“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9年来,龙头山镇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通过实施恢复重建、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一系列措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新生活。龙头山镇甘家寨新貌 图源:云南日报
龙头山镇党委书记康健告诉记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的要求,9年来,龙头山镇紧紧抓住恢复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机遇,克难攻坚,苦拼实干,新建了9个集中安置点,所有受灾群众如期搬入新居。累计争取资金25.89亿元,实施交通、水利、民生等各类项目123个,全镇10个行政村、2个社区全部修通了柏油路,247个村民小组全部通公路;架设引水管道20多公里,实现了沿河、沙坝、光明3个行政村跨村调水,解决了多年干旱缺水的历史问题;新建12所中小学、1所幼儿园,12个村委会都建起了卫生院。“集镇不但漂亮,面积还扩大了5倍多。”康健说,如今的龙头山集镇,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0.25平方公里拓展至1.23平方公里,集镇居民由原来的905户1528人增加到3019户12470人,一个美丽、安全、宜居、宜业的集镇在峡谷中蝶变。“看看我这朱提银商标设计得怎么样?”鲁甸县银源旅游公司负责人李有学向记者展示鲁甸县银源旅游公司直播间的商标设计。在朱提银文化馆旁的银器店柜台里,摆满各种银器、银具、银饰品,直播间功能区正在装修。“我开直播10来分钟就有3000多人观看,最多时有800多万人观看。”李有学说,“准备以直播带货方式将龙头山的土特产品卖出去,叫响‘千年朱提银都’旅游品牌。”李有学还有两个身份——龙头山镇八宝村村委会副主任、琳琅天上种植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琳琅天上种植养殖合作社有社员25户,注册商标为朱提源,主要从事养蜂、蜂蜜加工,花椒、核桃示范种植和营销。“3年的养蜂经历,我随蜂群走过了19个省份,最后选择留在龙头山创业,带领乡亲们致富。”李有学说,龙头山的花椒、核桃种植规模已有10多万亩,接下来要在延伸产业链、运用现代营销方式上发力,在产业融合上探索出一条路子来。龙头山集镇新貌 鲁甸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努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龙头山未来的发展方向。”康健介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龙头山镇时提出的“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指示,结合龙头山镇资源优势,他们已在海拔1200米至1700米适宜花椒种植的区域建设青花椒产业示范带,在全镇海拔1200米以下区域打造了精品果蔬产业示范基地,在海拔1700米以上区域大力发展生猪、肉牛养殖业。从废墟上崛起的美丽龙头山镇,正依托朱提银文化、花椒产业,以及宜居、宜游的气候、生态等自然禀赋,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集历史文化、抗震救灾、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重现“千年银都”风采,展示“花椒小镇”活力。地处龙头山镇震中谢家营盘社的谢维雄家6间房屋在地震中全部倒塌,7口人中有3人被埋,最小的才3个月。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被埋的3人全部获救。前几年,毕业于云南工程学院工程监理专业的谢维雄放弃在昆明优厚的待遇,回到鲁甸县城开办了一家工程咨询公司,现有员工5人,事业小有成就。妻子张兴秀则利用老家灾后恢复重建的三层楼房的一楼开了一家柴火鸡饭店。“现在的幸福生活越过越好,这得感谢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感谢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张兴秀说。“9年前,我紧紧握住习近平总书记的手,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力量。”谢维礼老人在地震中失去了6位亲人,如今享受特困供养补助、养老保险、优抚对象补助金等政策。谢维礼说,生活在共产党领导的大家庭很幸福,也不孤单。如今,谢维礼老人还成为龙头山镇红色文化义务讲解员,常常向游客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龙头山镇甘家寨新貌 图源:云南日报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住上了花园楼房,吃穿不愁,看病还有医保。”现年75岁的甘正芬回忆起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救灾帐篷看望大家时的暖心话语,脸上洋溢着幸福。她说,家里添了人口,两个儿子一个开饭店、一个跑客运,孙子、孙女们也都大学毕业在外创业干事,全家人年收入超过百万元。特殊困难群体全部实现应兜尽兜、应扶尽扶,劳动力就业率从2014年的63%增加到现在的86%,人均工资性收入从3476元增加到8776元,成立乡村振兴议事委员会,探索“自己的事自己办、村里的事大家说了算”乡村治理新路径……9年来,龙头山镇始终坚持以教育、医疗为重点,全面推进民生改善,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科普小镇,去年又被确定为全省基层治理创新试点乡镇,镇政府所在的龙泉社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全镇2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感恩总书记,奋进新时代。”从地震灾难中走出来的龙头山人幸福感越来越强,安居乐业的幸福新生活越来越甜。
龙头山镇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抓重建、战贫困、兴产业、促就业、惠民生,在废墟上重建起美丽新家园,在奋进中探索产业发展新方式,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安居乐业的幸福新生活越过越好。站在新的奋斗起点上,美丽龙头山高质量发展之路定位精准、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精品果蔬、花椒核桃、特色养殖等产业有规模、见成效,龙头山集镇成功创成AAA级旅游小镇,都香、鲁巧高速公路增强发展优势,引进文旅公司提供助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采访过程中,不管是镇村干部,还是社区群众,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就是“感恩”和“奋进”。大家纷纷表示,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新生活。
冬日暖阳下,鲁甸县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甘家寨村民小组的一栋栋楼房整齐排列,庭前小院干净整洁,香樟、三角梅等草木生机盎然。“现在吃穿住都不愁,日子越过越幸福。”60多岁的李勤巧高兴地说。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帮助她重建好房子,爱心企业资助儿子到北京读完三年高中。现在,二儿子和大孙子上大学有助学金、奖学金,她自己每月都有低保和养老金,大儿子夫妻俩外出打工有钱赚,日子过得很舒心。2014年8月3日,鲁甸发生6.5级地震,位于半山腰的甘家寨村民小组被滑坡体整体掩埋,包括李勤巧家在内的89户受灾群众被紧急转移到小寨镇临时过渡安置。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寨镇临时过渡安置点看望甘家寨受灾群众。“党中央始终关心着大家。”“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每当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大家时的温暖话语,李勤巧老人的心中总是暖融融的。李勤巧的新家是一栋两层半小楼。一楼客厅里,沙发、茶几、电暖炉、液晶电视等一应俱全,孙子孙女的28张奖状整整齐齐地张贴在客厅墙上。李勤巧说,现在生活出行都很便捷,学校、卫生院、文化广场都建在家门口,孙子孙女步行10分钟就能到学校,儿子儿媳可以安心外出挣钱。接下来,就盼着两个大学生学有所成,盼着孙子孙女也能考上大学,幸福生活就更圆满了。
“去年,龙泉社区被评为昭通市绿美社区。”龙头山镇水务站负责人杨凯说,现在群众出门见绿、推窗见绿,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花花草草,爱绿护绿的意识也明显增强了。“龙头山镇以创建省级绿美乡镇为契机,深入推进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已新植绿化苗木192万株,集镇建成区绿地率提升了5.2个百分点,各村(社区)绿地率达到31%以上。”杨凯介绍,今年全镇还将新植绿化苗木48万株以上,持续推进绿美集镇、绿美社区建设,不断提升群众人居环境和幸福指数。“大家要增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怕灾害,不怕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龙头山镇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9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完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183个,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投资2500万元新建一个垃圾填埋场,实现集镇及周边7个村(社区)生活垃圾清运处理全覆盖;投资1473万元建成1个集镇污水处理厂、3个村级污水处理站,实现生活污水达标排放。从光明村到沿河村,从龙泉社区到骡马口社区,公路两旁的山坡上,连片种植的花椒树成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富民产业。在海拔较高的村社,核桃树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2015年以来,龙头山镇新增花椒种植面积5.6万亩、核桃种植面积4.2万亩,全镇森林覆盖率提升了20.2个百分点。”杨凯说。
位于龙头山集镇上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鲁甸地震纪念馆序厅入口处,挂在墙上的两幅照片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到鲁甸地震灾区看望受灾群众的温暖场景。步入展厅,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展示了抢险救援、过渡安置、重建新家园的过程,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内涵和力量。“纪念馆开馆6年多来,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100余万人次。”龙头山镇党委副书记马晓红介绍。龙头山镇居住着汉、彝、回、苗等25个民族共5.8万人。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鲁甸地震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他对大家说:“我们13亿多人民就是一个大家庭,全国各族人民就是一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大家一条心,有党和政府支持,有全国人民支援,再大的坎都能迈过去。”9年来,龙头山镇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团结互助、感恩奋进,建设新家园。如今,各族群众生活方式发生新变化,产业发展探索出新方式,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龙头山镇党委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马晓红介绍,2023年,龙头山镇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实现8.66亿元,是2014年的2.63倍,年均增长1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5547元,是2014年的3.33倍,年均增长14.3%,龙头山镇高质量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一起抓,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加码。”龙头山镇武装部长李江介绍,现在龙头山镇到鲁甸县城只需十多分钟,到巧家县城只需40分钟,到周边集镇车程均缩短到半小时以内。在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硬化路连通各家各户,村组道路硬化率达100%。“社区路网完善,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还为销售花椒、土鸡等农特产品带来便利。”李江说。在龙头山镇沿河村迟家梁子村民小组,一条3.5公里长的产业路变成助农增收的致富路。以前果园不通车路,村民把樱桃摘下来后要背出去卖。现在,产业路修到果园边,小型货车可直接开到果园边装车,还吸引了大批游客入园体验采摘乐趣。去年,村民李付坤种了30亩大樱桃,收入有50多万元。西屏村是龙头山镇最偏远的行政村,以前从集镇到村上至少需要2.5小时车程。如今,蜿蜒于深山峡谷间的55公里翠屏环线公路全部硬化通车,沿线行政村出行条件极大改善,从最远的西屏村到龙头山集镇只需50分钟车程,花椒、牛羊等农特产品出山不再难。李江说,最近几年通过持续推进村组道路硬化项目建设,龙头山镇村组道路硬化率由原来的11%提升到现在的85%,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撰文:王淑娟 蔡侯友 沈迅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