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洋洋大观|从西伯利亚到昆明:六千里路人鸥情

来源:新华社  更新时间:2024-03-22 23:58  作者:庞明广 王墨盈 何春好 张骁 陈汀 卡尔梅科娃(报道员)玛丽亚·阿列克谢耶娃 何春好 宋旭光(报道员)  责任编辑:虎伶俐


新华社昆明/莫斯科3月22日电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茂密的水杉林,洒在滇池宽广的湖面上时,张利云已经骑着电动车,载着满满一大袋鸥粮来到岸边,与来自远方的“老朋友”红嘴鸥准时相会。

滇池是中国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也是红嘴鸥重要的越冬栖息地。每年10月,数万只红嘴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向南飞越约3000公里,来到四季如春的春城昆明滇池水域越冬,直到次年3月,才陆续返回北方繁殖后代。

  一名市民在昆明滇池湖畔投喂红嘴鸥。(视频截图)

张利云是一名红嘴鸥义务监督员。在红嘴鸥越冬的日子里,他每天早上都会带上鸥粮,到滇池边投喂红嘴鸥,引导游客文明观鸥。

“啊呜、啊呜……”张利云刚发出几声“暗号”,红嘴鸥便从远处成群结队飞来。连续9年投喂,他和这群“老朋友”早已十分默契。

“红嘴鸥能听出我的声音,别人喊就不一定管用。”他颇为得意地说。

昆明人与红嘴鸥的缘分,始于1985年的一次邂逅。这年冬天,红嘴鸥第一次大规模造访春城。“当时红嘴鸥还很胆小,不敢靠近人类,但市民对它们非常热情,把自己吃的油条、馒头拿来投喂。”昆明鸟类协会名誉理事长王紫江说,初次相遇,昆明人就让这群“陌生来客”感受到了满满的爱。

  这是昆明滇池湿地一景。(视频截图)

昆明鸟类协会秘书长赵雪冰介绍,昆明市不仅开发生产专用红嘴鸥饲料,还为保护红嘴鸥出台了地方法规。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赵雪冰说,红嘴鸥成为昆明的常客,这也是滇池生态环境改善提升的标志。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滇池湿地共有175种鸟类,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达14种。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副院长潘珉介绍,近年来,为提升滇池生态环境,昆明市大力推进滇池周边湿地建设,建成以湖滨湿地为主的滇池环湖生态带6.29万亩。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覆盖率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犹如一条由绿宝石串联而成的项链,把滇池装点得生机勃勃,也为红嘴鸥等鸟类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地。

研究显示,每年冬季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约4万只。它们结束越冬后,会飞往蒙古国、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进行繁殖。有的红嘴鸥甚至能一直飞到俄罗斯维柳伊河河畔。

  这是昆明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视频截图)

为了解红嘴鸥的种群结构、生活习性,王紫江等科研人员追随红嘴鸥迁徙轨迹,最远到达过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

“在俄罗斯与中国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候鸟数量不断增加。”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监管局局长顾问阿米尔哈诺夫说。

“候鸟无国界。在迁徙期间,这些自由飞行的美丽精灵,往往会穿越多个国家,因此,保护候鸟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努力。”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冰岩带生物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玛丽亚·弗拉基米尔采娃说。

她介绍说,在迁徙鸟类保护领域,俄中签署多项双边和多边协议,有效追踪候鸟迁徙过程并实施保护。“两国专家密切合作,及时交换候鸟栖息地生态环境数据,这有助于全面了解相关物种情况,并适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跟踪保护。”弗拉基米尔采娃说。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中国政府和民间层面采取积极措施,切实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的湿地。”弗拉基米尔采娃说,尽管中国人口密度很高,但是在这个美丽的国度,候鸟总能找到足够地方越冬,与当地人和谐共处。

  这是昆明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视频截图)

在昆明市的翠湖公园内,有一尊老人与红嘴鸥的铜像格外引人瞩目:倚石而坐的老人,深情注视着红嘴鸥;几只小鸥在他身旁扇动翅膀,好似在回应老人的关爱。

塑像中的老人名叫吴庆恒。老人在世时,每到冬天,几乎每天都会步行10多公里,到湖边投喂红嘴鸥;每月退休金的一半多都拿来给红嘴鸥买食物。

如今,“海鸥老人”已去世20多年,他和红嘴鸥的故事,被写入了小学语文课本。人与红嘴鸥的动人故事,仍未完待续。


策划:倪四义 李银

监制:冯俊扬 王长山

统筹:赵宇 齐紫剑 闫珺岩 刘畅 魏忠杰

记者:庞明广 王墨盈 何春好 张骁 陈汀 卡尔梅科娃(报道员)

导演:王墨盈 张骁

出镜:玛丽亚·阿列克谢耶娃

摄像:何春好 宋旭光(报道员)

剪辑:何春好

编辑:孙天朗 杨威 王昭 汤洁峰 周晓华 陈丹

鸣谢:昆明市滇池管理局

昆明市官渡区委宣传部

昆明市晋宁区委宣传部

洋洋大观工作室制作

新华社国际部 云南分社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