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4-12-26 16:04 作者:李剑 余汝毅 蒋德玉 罗艳 王斌 责任编辑:虎伶俐
昭通是中国南方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作为苹果主产区的昭阳区,种植的73万亩苹果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十四五”以来,昭阳区按照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部署,以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围绕苹果产业,坚持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发展三产,创新驱动苹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断推动苹果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昭阳区苹果产业中心主任杨龙江介绍说,目前,位于永丰镇和布嘎乡的现代苹果示范园是全国最大单体连片矮砧密植苹果示范园,目前苹果种植规模已达10万亩。眼下虽然处于果树休眠期,但示范园却要在整个冬季完成冬季清园、土壤改良、整形修剪、病虫害预防和设施设备维护等工作,确保明年产出口感更好、品质更优的苹果。
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种植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兴鹏说:“我们这个现代苹果示范园采用技术领先世界的矮砧密植技术,每亩可以种植192棵。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管理,可以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而且一个人就可以管理1000亩的果园,从种植、修剪到采摘都可以实现全机械化管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通过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我们的优果率可以达到90%左右,其中高端果率达到20%。”
苹果是昭阳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撑产业。昭阳区委、区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土地流转,整合资金对产业经营主体进行基础设施支持、银行贷款贴息、联农带农奖补等,培育壮大苹果产销重点企业达81家。目前全区已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联动发展新格局,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动就业等7种方式,带动农户11.7万户45.6万人增收,实现户均收入8万元以上,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
在基地务工的昭阳区布嘎乡花鹿坪村群众陈开秀告诉记者:“我们家有14亩土地,以前都是种植烤烟,因为两个人忙不过来,还需要请工人,除去工钱和生产垫本,一年下来差不多也就只有三、四万元的收入。后来我们把土地都流转给公司种苹果,现在每亩土地的流转租金是1100元,加上我们夫妻俩都在公司上班,每人工资一年下来也有三万多元,比起以前我们种烤烟轻松了很多,收入也比以前翻了一倍还多,我们还是很满意的。”在永丰镇和布嘎乡,像陈开秀这样把土地流转给公司,自己在公司上班的群众不在少数。
昭阳区重点打造的“昭阳红”10万亩高标准苹果矮砧密植示范园按照“一产有生态、有特色、有基地,二产有规模、有主体、有业态,三产有市场、有品质、有智慧”的思路,已在永丰镇建成“昭阳红苹果乡村旅游度假区”,在洒渔镇建成“洒渔河流域农文旅示范带3.8公里试点试验段”,在继续做强一产的基础上不断做优二产,重点打造三产,最终实现示范带动全区苹果产业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目前,全区共有苹果汁加工厂1个,年加工苹果4.5万吨;苹果脆片加工企业2个,年加工苹果500吨;苹果蒸馏酒加工企业2个,年加工苹果5000吨。全区建有苹果现代智能分选线7条,合计分选能力107吨/小时;共有大小冷库279座,总库容7.87万吨(39.35万立方米),其中汽调库7座总库容4.97万吨(24.85万立方米),保鲜库272座总库容2.9万吨(14.5万立方米)。
杨龙江告诉记者,为推动昭阳区苹果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昭阳区一是组织统筹,通过新型主体的培育,让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带动苹果全产业链发展;二是专业引领,建立完善专业技术体系,主要围绕品种改良、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来对果园进行提质增效,全面提升苹果优质果率的高端商品率;三是品牌打造,重点围绕宣传、推介产品,让“昭通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和“昭阳红”企业高端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剑 余汝毅 蒋德玉 通讯员 罗艳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