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5吨土豆变身成1吨干燥大米:昭通首批“土豆米”上市,你吃过吗?

前不久,在地处乌蒙山区的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宣布:我国第一条“土豆米”生产线建成投产。这条生产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吴奇带领团队历时5年多研发的最新成果,聚焦植物多糖、蛋白复合体系的高水分挤压重组技术研发,实现薯类杂粮主食化、加工技术产业化。
土豆学名为马铃薯,是世界上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吴奇院士团队的研究项目从物理层面改变土豆淀粉大分子的特性,重塑淀粉链,融合了大分子物理理论、食品大分子加工与高分子挤塑造粒技术。
“这不仅是我国第一条把新鲜马铃薯变成干燥大米的生产线,也是世界第一条。之前没有这个技术,这是我们团队自己的技术。”吴奇院士说。
巧家县马树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农艺师邓勇介绍,淀粉是植物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由连接在一起的长链糖分子组成。土豆淀粉的支化链比大米稍多,导致其口感和大米有差异。“土豆米”加工技术改变了土豆淀粉链的构型,让土豆口感更佳,兼具美味和营养。
昭通曾被世界马铃薯大会授予“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荣誉称号。昭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光华说,全市近110万户、400万人种植马铃薯,占总人口的65%。统计显示,2024年昭通市马铃薯产量达350万吨。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加工生产的“土豆米” 张顺富 摄
昭通美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昱霖说:“经初步测算,用2.5吨土豆可以加工出1吨‘土豆米’。首条‘土豆米’生产线投产后,预计年加工新鲜土豆2500吨,生产‘土豆米’1000吨。”
邓勇认为,“土豆米”还将带动其他杂粮的种植与深加工,打通山地农业全产业链。另外,马铃薯在我国大部分区域都可种植,“土豆米”加工技术具有集成化、可复制的特点,可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
目前,当地正在进行首批“土豆米”产品的区域销售测试。邓勇说,根据市场反馈,该产品颇受中老年群体青睐。
在国内主粮耕地有限的背景下,仍有坡地和山地可以种植马铃薯却未被利用,主要是因为薯类作物没办法长时间储存。此外,土豆通常被认为是“下饭菜”而非主食。
“‘土豆米’加工技术将新鲜土豆变成可在常温下低成本长期保存的新形态,无需通风、恒温、恒湿的储藏场所。”邓勇说,“土豆米”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已经熟化,无需洗米浸泡,和普通大米一样可用电饭煲烹煮,所需的水量和时间均远少于煮白米饭所需。
今日推荐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 记者 林碧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