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浅谈“新农村建设”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6-03-16 12:02  作者:张国华  责任编辑:

 

28年前,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发端,经过28年的不断深化,有着崭新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广大农村开始破题。尤其是今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两会”的主要焦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为之建言献策。温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这些改革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也直接触及了农村上层建筑变革,意义深刻,工作艰巨,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

我认为:新农村建设加上了社会主义这一前提,正如当初我国在建设市场经济一样,也加上了“社会主义”这一前提,这样它就可以更好的从政治层面来推动,并且能够体现出中国的特色,与美日韩欧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村建设加以区别,毕竟国体和国情是不同的,尽管目标都是更好地发展生产,富裕农民,但方式方法还是有所区别的。它体现出中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也让各级政府能够感受到足够的份量。

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目标。经过多年的“打工经济”积累,农村实际上积累了一定的消费能力,但制约这些消费的“瓶颈”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果说农村没有通电,或者有了电而没有信号,农民何以买电视?农村如果连人畜饮水都没有解决好,又何以买洗衣机?农村没有沼气池等生活必须的能源,何以用上清洁环保的能源,做到村容整洁?农村没有通畅平坦的道路,何以买摩托车、农用车?农村没有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水电路等不配套,何以谈农业现代化?又何以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二十年,而公共财政大都投在了城市里,到如今的确到了反哺农村的时候了。

有人错误地理解新农村建设就是把农民集中起来盖房子,把原来的老房旧屋拆掉,在新村里建设公共设施。有地方不但这么想,而且已经这么干了,他们认为这样干的好处是可以向中央或上级要点钱,同时也可以向老百姓收点钱,既有了政绩,还可以捞点好处。却忽视了这样干是不切实际的干,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干,是蛮干!

农业生产有其特性和规律,现在的自然村大都是数百年形成的,宅基地一半是建在田地里或田地边的。我们至少现在还不能把农民都集中在集镇上,叫他们每天骑自行车去下田干活。当然,对那些因兴办工业已经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的村庄,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当然可以进行小城镇规划,但是对于正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村,则更重要的是把公共设施铺设到原有自然村里去。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和休养生息,老百姓才能从中受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开好头、起好步十分重要。新农村建设重在远景规划,国家财政投入重在项目实施。要充分调动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队伍建设和利益激励结合起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同时还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需要的新农村;要以农民为主体,落实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张国华)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