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昭阳区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研究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7-08-24 15:08  作者:李波  责任编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是解决民生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现在正面临巨大的压力。

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是事关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措施。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昭阳区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是昭通市委、政府所在地,全区总面积2167平方公里,总人口77.8万人,人口负担重,人地矛盾突出,工业基础薄弱,研究就业再就业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昭阳区就业与再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昭阳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就业再就业政策,政府运用市场杠杆、经济杠杆,行政杠杆和法律杠杆,实施产业化、城镇化和招商引资等战略,不断拓宽昭阳区就业再就业渠道,相关职能部门在解决城镇、企业的就业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但由于昭阳区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县(区),经济的不发达,特别是工业的落后,导致就业岗位严重不足,未就业、待就业人员众多,这部分人员中大多数劳动者技能单一,对劳动法律法规认识不足,这些因素造成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不强,从而决定了昭阳区的就业再就业问题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一)供求矛盾加剧,岗位与就业人数严重失衡,就业压力增大

由于人口多,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多,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数量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根本上决定了新增劳动力大大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从而不可能在短期内为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非充分就业均衡所引发的失业就显得比较突出,昭阳区有富余劳动力近20余万人,通过各种渠道转移输出约13.5万人。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就业的逐年增加,各类院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失地农民等就业人群的不断增加,使得就业压力有增无减。

(二)技能型劳动者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结构性矛盾逐步凸现

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昭阳区职业技能培训既不能满足本地企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对外产业转移的需要,不少行业出现技能型劳动者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调查,昭阳区已完成改制下岗的职工有5500多名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真正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屈指可数,多数人处于盲目和被动就业状态。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由于受技能水平的局限,也只能“望岗兴叹”,难以实现就业再就业。

劳动力素质偏低的群体中,低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由于就业不稳定、劳动报酬偏低,生活水平与其他劳动者的差距在拉大。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处于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大龄失业人员、下岗人员、农村富于劳动力中无技能劳动力更是面临残酷的竞争,这群弱势群体的数量仍在增大,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而职业介绍工作还比较薄弱,谋职的最主要途径是“家人、亲戚、朋友帮助找工作”,昭阳区就业局在求职途径中仅处于引导地位,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劳动力素质不仅决定着就业质量的高低,而且容易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出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数以万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上是无序地拥进了城镇,与城镇劳动力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就业岗位。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绝大多数下岗人员由于自身局限性始终面临就业再就业困难,他们当中或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无专长或专业单一、技术面窄、再就业信息不灵、缺乏再就业资金等各种情况都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竞争就业的需要,都离不开社会对其给予服务、帮助和支持。当前,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需要各种专门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大量的劳动者远不适应这些工作而形成结构性失业,其特点是失业的市场和岗位空缺的市场同时存在。在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失业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在企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条件下,企业必然要尽可能地降低用人成本、减少就业岗位。这样就形成了当前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岗位技术要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瓶颈之一。

(三)劳动者素质短期内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原有的就业格局发生变化是造成就业、再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大量冗员等待分流安置,而城乡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短期内吸纳劳力就业的空间有限。同时,企业由面向政府转向面对市场,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挖掘潜能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企业要减人增效,不仅向劳动力市场排放富余人员,而且新吸纳劳动力的数量有限,技能含量却越来越高。这样,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矛盾就会在一个较短时间内迅速暴露和释放出来。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表现得特别明显。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时,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表现在年龄偏大的普通劳动者身上。在“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投资将更多地集中于保证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讯和支柱产业以及科技、教育、国防、住房等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而这些项目一般都是投资大、用人少的行业和产业,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就业任务就变得十分艰巨。

(四)社会保障效果差,就业与再就业后劲不足

昭阳区目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职工人数覆盖面窄。有的企业职工的实际收入仍未达到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存在企业想与职工签定劳动合同职工不同意,担心被企业拴住脱不了身;效益好的企业职工想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企业不愿意,担心签订合同后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结果,企业招不到人才和留不住劳动者,劳动者也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而随时处于就业不稳定和失业状态,从而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后劲乏力。

(五)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劳动用工信息覆盖面窄

昭阳区劳动力市场目前仅200多平方米,在这个近80万人口的中心城市,市区内劳动用工呈现出零散和以街为市的松散混乱状态,既影响了市容市貌又使劳动用工缺乏指导性,由于是被动的等待上门服务,缺乏沟通,就业再就业无法实现与企业和市场对接。省内外用工更是主要以“三缘”带动为主渠道。针对招用工信息不灵,指导性不强的弊病,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会员也多次帮助呼吁,但终因缺少资金而搁浅。当前,在昭通市的十一个县(区)中,有两县开通了劳动保障网站,处于中心城市的昭阳区至今仍然未开通劳动保障网,这与当地经济发展是不协调的。

(六)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就业与再就业工作

目前,社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与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极少的反差比较明显。一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量较大,家政服务、环境卫生、商业服务、市场营销、保险业务、保安、旅游业等方面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但由于市场导向、劳动者意识等,导致市场供求失衡。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二是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三是对再就业认识片面。认为从事个体经营仍属失业,只有政府重新安排的工作才是就业。四是择业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市场观念淡薄。同时,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也是制约下岗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因素。而进城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也不愿意再花费经济进行技能学习,因此想就业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适应特殊行业的工作。复员退伍军人等待分配的思想依然严重,大中专毕业生难以放下面子从小事做起,想创业又缺乏资金和社会经验,徘徊在就业的边缘。

(七)法制意识淡薄,就业环境亟待改善

由于就业人数远大于就业岗位数,少数用人单位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事件呈上升趋势。2006年,昭阳区劳动监察大队和仲裁科受理的投诉举报案件明显上升,采用调解、仲裁、罚款、责令限期整改等行政手段维护劳动者劳动关系认定、工伤鉴定、经济赔偿等合法权益行为有一定效果,但形势不容乐观,仍有收取保证金、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恶意欠薪、歧视女职工等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件发生,就业环境依然需要整顿。少数企业劳动合同不签订,社会保障义务不履行,最低工资标准不执行,劳动者的人身权益、劳动权益受到侵犯,从而使劳动力市场秩序混乱。这种结果是处于弱势和被动状态的劳动者在就业上屡遭伤害,导致就业不稳定,收入偏低,矛盾突出,纠纷不断,既破坏了经济发展环境,又留下了社会隐患。

(八)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现实表明,劳动合同、小额贷款、创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推进等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公共就业服务的管理水平与形势发展距离群众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前瞻性不够。

综上分析,昭阳区的就业再就业现状严峻,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倾斜和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调整等各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昭阳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蕴藏着较大的空间,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二、当前昭阳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利条件

昭阳区近年来的就业与再就业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就业再就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07年昭阳区的经济将稳步发展,财政收入可望突破2亿元大关。华新水泥、圣源酒精、煤矿行业等一大批支柱企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将大幅度提升,特别是随着昭阳区北部新区的开发和省级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昭阳区的就业与再就业环境将迎来很多有利条件。

(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经济发展开发就业岗位。昭阳区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特别强调了优化政策环境,制定了加快昭阳区工业发展的配套措施,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同时,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准确掌握资源分布情况,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采取了有力措施,吸引工业经济人才,在发挥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灵活优惠和务实的政策,这样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多年的实践表明,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离不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决策,经济发展和就业与再就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遵循一定的规律,昭阳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积累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1、强化了政府的作用。昭阳区政府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大力疏通就业信息,沟通就业渠道,并规范目前收费的私人职业介绍机构,坚决取缔那些存在欺骗行为的私人职业介绍机构。结合中央、省、市的扶贫资金,昭阳区政府不断为失业劳动者进行再就业培训,改进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调整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积极帮助部分劳动者由失业问题较严重的地区向新的经济增长地带和城市实现区域性转移。加快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培训工作,加大异地输出力度。加快了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并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当指出的是,昭阳区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均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2、加快了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就业形势的严峻主要体现在城市农村转移就业与失业形成的合流。解决就业问题的主线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推进以人为本的工业化要做到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参与工业化或就业的岗位;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参与工业化或就业的选择机会;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参与工业化或就业的能力;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参与工业化或就业的愿望和动力;最后让尽可能多的人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创造的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首要前提。没有主要通过工业化创造的新的就业岗位,其他解决就业的举措就成了无源之水。创造就业岗位的具体途径,如发展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都是推进工业化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城镇化也能促进就业,但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是工业化的产物,没有工业化支撑的城镇化只能制造更多的城市“贫民窟”。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已有钻石广场、恒邦购物中心、朱提文化商业街、天昭药业、永孜堂制药有限公司、三艾魔芋加工厂、食用酒精厂、宝清果业有限公司、华新水泥厂等一大批企业落户昭阳。苹果、烤烟、马铃薯、花椒等特色种植初具规模。褐煤储量达80.79亿吨,居全国第二位,无烟煤储量3亿多吨。城镇道路、供排水设施有较大改善。昭阳大道、海楼路、环西路等道路改建相继完工。昭阳区工业发展正逐步走上快速轨道。事实证明,以“工业兴区”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是可行的。

3、强化了工业园区理念。昭阳区进一步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增强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无工不快、无工不富、无工不强”的思想,把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住盘活、扩大增量、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四个关键环节,紧紧依托省级昭阳工业园区建设,立足资源开发,立足培植壮大农特产品、矿产化工、建筑建材、生物制药、现代服务等五大产业群的培育,立足区位优势,立足丰富的人力资源,努力培植五大产业群,实现工业经济的大发展。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和外商投资环境,按照“一园多区”的格局,坚持走“以园招商,以商建园”的路子,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聚集,形成集约化生产、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把昭阳工业园区建成一流园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市的亮点,昭阳工业园区正不断开创昭阳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局面。

4、确定了工业发展重点。充分利用马铃薯、苹果、魔芋、蔬菜、畜产品等资源优势,引进和扶持发展农特产品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淀粉、魔芋精粉、脱水蔬菜加工、苹果深加工、食用酒精等农特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农特产品产业群。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优势,抓好东源煤业、盛丰煤矿、渝昭煤矿、广丰煤矿等企业,使其尽快建成投产,推动煤炭产业上规模、上水平。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开发利用褐煤资源。扩大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的外商投资开发矿产资源,发展电石、复合肥等项目,做大做强建筑建材产业群。充分利用天麻、半夏、川贝、杜仲等生物资源优势,抓住我省云药产业技术先进的机遇,发展壮大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加工工业,力争使昭通天麻的开发进入“云药”产业的重大项目,做大做强生物制药产业群。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食品、酱菜、地毯加工等传统工业的发展,为昭阳区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5、建立了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了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联动机制,通过扩大就业逐步减少长期失业人数和城市贫困人数。不断完善其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帮助困难人员转变观念,消除单纯依赖救济的思想,通过就业再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基本生活问题,通过相应的政策帮助,如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小额信贷等支持,扶持其稳定就业。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用人制度和用人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劳务派遣工作取得突破。劳务派遣工作的实质就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由具有人事派遣资格的部门为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人才,用人单位只付报酬,劳务派遣部门负责管理。这种方法使用人单位灵活机动,既不受人员编制和使用时间的限制,又可随时根据工作需要使用人才,同时又能很好解决部分人员在一定时间内的就业问题。从目前昭阳区劳动力市场对银行、烟草公司、移动公司等几家人事代理工作看,企业聘用的人员找到理想的工作心理高兴,企业能聘用到想要的人才也感到满意。昭阳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所属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同时又有相应的政策支撑,信息广,可信度高,已成为引导和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渠道。

6、大力开展了职业培训。2006年,昭阳区就业局在电脑、餐饮、焊工、烹饪、客房服务等多个领域培训劳动者。职业培训工作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满足市场需要,这是针对现在就业对象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首先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二是通过培训改变劳动者的就业态度。那种认为只有大专院校毕业才有出路的观念在现实中已经受到挑战,很多大专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远不如有一门技能的人才。有技能的人才就业渠道更宽广,实际待遇也更高,发展前景也更好。现有资料表明,像钳工、电工、数控操作等各类特殊工种人才是我国缺口最大的就业人才。2005年国务院出台200万技工培训工程,就是想缓解人才紧缺现况,其实,市场需求远远大于这个数。当前,勤劳就能致富的观念在实践中已经显得很苍白,勤劳固然是一种美德,但粗放的劳动力价值已经很廉价,现实已经无情地证实勤劳未必就能致富。因此,培训一方面能提高和发挥出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能实现就业供需达到最佳的状态。此外,昭阳区还把劳动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和就业工作的重点来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原则,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毫不动摇地实施好劳务输出工程,确保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企业找到人才、人才找到位置,从而使企业有更好的效益,人才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促进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7、注重行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就业与再就业根本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创造各种就业机会。昭阳区是近80万人口的大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肯定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创造就业机会是昭阳区就业再就业的最根本的战略选择。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繁荣。在不断增强综合势力,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扶持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能容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以及社区服务等新的就业增长点,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安置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经济越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大,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越多。昭阳区在经济的发展和实践的探索中,就业再就业观念不断改进,做法更趋务实合理,这些经验和做法,弥足珍贵,值得去认真总结推广,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总之,在当前昭阳区经济发展良好的势头下,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出现了良好的转变。一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矛盾得到缓解。大家普遍反映,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实施,调动了社会、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积极性和个人创业的主动性,就业渠道拓宽了,就业空间增大了,由国有企业改制引发的就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二是就业观念发生积极变化,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自87年以来以“三缘”――亲缘、血缘、地缘带动为基础的输出格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初步形成。就业结构日趋合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机制开始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三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稳步推进。

(二)就业再就业面临新机遇

“十一五”期间,昭阳区经济社会发展欣逢重要的战略机遇: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地位,制定了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区域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的宏观调控政策,这有利于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拓展就业空间,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经过“十五”期间的探索和实践,昭阳区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为明确。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不断扩大,昭阳区广大人民群众盼发展,求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信心足、干劲大,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随着县域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必然会为昭阳区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内昆铁路的建成营运,昆水公路、昭待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特别是2006年全省第八届民运会在昭阳区的顺利举办,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昭阳区区位、资源、文化旅游等潜在的巨大优势更加显现。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昭阳区确立了“十一五”期间发展思路,即: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要求,坚持“重点在农村、突破在工业、特色在城市、希望在开放、关键在创新”的工作方针培植兼而有之的名特产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农特产品加工基地、载能工业基地、生物制药基地、滇川黔商贸物流基地和滇东北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历史的机遇,发展的机遇,必将为昭阳区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促进昭阳区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工作、干事业需要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才能事半功倍,走向成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以政府引导、部门参与、市场运作为导向,拓展就业渠道,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做好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改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探索建立市场就业的长效机制,使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更上新台阶。

(一)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始终把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始终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建立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考核制,群团组织、社会中介监督制,使国家、省、市有关就业、再就业的决策部署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使群众利益真正得到尊重和体现。要充分利用劳动法律法规武器,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巩固就业再就业成果。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就业再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就业再就业离不开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做支撑的就业再就业是无源之水;发展经济没有劳动者的参与和贡献那是无米之炊。如果以发展经济为借口,以牺牲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做代价,这绝对是短期行为,最终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给社会留下隐患。就业再就业涉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生活状况,因此,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对人民最负责任的表现。

(二)尽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

抓住内昆铁路建成营运,昆水公路、昭待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特别是2006年全省第八届民运会在昭阳区的顺利举办,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昭阳区区位、资源、文化旅游等潜在的巨大优势,以及昭阳区作为昭通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昭通市委市政府对昭阳区发展高度重视和关心、各种项目对昭阳区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的机遇和优势,尽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

(三)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职能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包揽就业转为加快培育市场就业机制、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特别是在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过程中,更要注意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责,发挥政府调控失业的重要作用,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就业再就业工作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探索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就业机制;另一方面,要落实包括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社保补贴等促进再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再就业援助,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同时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2004年昭阳区成立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2005年经省劳动厅批准成立了两个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培训基地,这些做法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用好用足政策,把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与政府部门的促进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是立足昭阳区实际、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正确选择。  

(四)注重对创业与就业的思想引导,努力形成全党动手、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注重舆论媒介对创业与就业问题的正确引导与宣传,鼓励创业,扶持就业,引导人们改变陈旧的择业观念,树立“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本领”、“多一门技能,就多一种选择、多一条出路”的思想,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自强自立,树立适应现行经济制度的创业和择业观念,积极主动寻找创业和就业机会,在全社会营造创业与就业无尚光荣的良好氛围。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各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努力做到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证到位。着力形成全党动手、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创造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

(五)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灵活、统一、公平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城乡人口特别是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宽松的环境,逐步在全社会消除城乡分割所造成的身份歧视。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整合现有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培育、规范和发展职业中介组织,实现信息共享。昭阳区设计投资近2000 多万元的昭阳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应努力争取落实。要完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昭阳区乡村公共就业服务网站,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再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帮助有就业能力和有创业意向的劳动者实现自主就业和创业。要尽快争取资金做好各乡镇、办事处劳动社会保障所的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争取早日落实用工登记制度和实现用工信息发布制度,使政府决策对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更具指导性。

(六)加强职业培训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多层次组织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促进就业。要注重劳动者素质的培训,努力使失业者掌握新技能,适应市场新需要。就业培训由政府的职能部门、企业和个人配合进行,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充分体现决策、监管、引导的重要作用。政府的劳动就业培训部门和就业服务部门必须更新工作思想,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劳动择业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对劳动者的培训服务。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就业,就业稳定的基础是待遇和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本要求。目前,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医疗、工伤、生育、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覆盖面小,因此失业者的承受力较小,失业率的上升和一部分失业者失业时间偏长必然会影响失业者的心态和社会的稳定,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便可加大失业的社会承受力。应逐步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依法扩大社会保险实施范围,尽快实现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失业劳动者实现再就业解决后顾之忧,这对搞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围绕经济发展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为了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地方经济政策的重点,应从经济稳定转向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社会总需求,为社会自愿创造更多的新增就业机会创造条件。将就业纳入地方宏观调控指标,建立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失业预警是在高失业率出现前,预先报警的一种系统,其应用领域为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测、监控。政府要及时统计辖区内的失业率,使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建立起职工失业状况监测统计的指标体系,定期分析研究所辖区域的社会失业率。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失业者的失业时间、失业者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状况、失业者的经济、心理承受能力等,逐步建立起适合昭阳区具体情况的失业预测、预警机制。当失业状况超过失业控制线,接近或达到失业警戒线时,及时向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以便政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社会动荡。

政府的工作目标是始终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失业水平降到合理程度应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在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劳动就业发展过程中的失业波动及其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尽量消除失业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始终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总之,解除就业压力,除了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之外,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这是治理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根本。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采取特殊的方略措施,进行大的政策调整,既要用“软着陆”的办法克服当前的暂时困难,又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长远要求,改革就业制度,调整就业结构,完善市场机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业。从社会方面来说,就业再就业工程离不开社会的扶持和帮助。大量事实说明,哪个地方援助就业与再就业行动搞得好,哪个地方的劳动者的心态就稳定,社会亲和力就强;从个人方面来说,要真正解放思想,彻底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力争赢得就业优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业再就业工作不能好高骛远,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必须立足实际,从点滴做起,从惠及劳动者的小事做起。

(李波)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