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如何看待“择校”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7-08-30 08:05  作者:任天能  责任编辑:

 

现在城市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也就因只有一个孩子,物以稀为贵,当然看得金贵,谁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把沉淀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而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择校就给家长带来了心理负担和沉重的压力。如今,择校一词已令家长听之恐惧。在很多中学,除了择校外,还要对班级填志愿。第一志愿“黄”了,第二志愿班级也不轻易录取。作为“望子成龙”的家长和中等、中等以上但达不到优等生水平的学生,只有眼巴巴听天由命了。本来,教育需要引入竞争机制,需要地区、学校、班级、教师之间的相互竞赛;学生对学习、家长对孩子的投入差异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是,择校到底“择”出了些什么呢?

择校让教育资源失衡。城市有重点校、普通校、薄弱校;乡村照样有示范学校,普通学校,甚至有的地方还明显的分为一类学校、二类学校、三类学校等。重点校制度进一步加剧了各类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造成了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现象。重点校(或者示范学校抑或一类学校)要资金有资金,要设备有设备,要师资有师资,要人才有人才,炙手可热。很多师资是从薄弱学校“挖”来的,而且对优秀教师发现一个“挖”走一个,好像薄弱学校成了教师的育“才”苗圃。照此说,贫困地区、乡村孩子就不需要优秀教师了;普通学校也就只能收经济和成绩都贫困的学生了。重点校制度人为扩大了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差距,正成为凝固和扩大阶层差距的重要因素。

择校让家长负债累累。一般情况下,需要进入好的学校,就得缴“择校费”。“择校费,择校费,含着家长多少泪。”这是家长们内心酸楚的民谣。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很多家庭欠债的原因大多数就是因为子女教育。面对社会就业的沉重压力,为了孩子今后的生存发展,很多家长宁可自己紧巴一些,甚至是负债累累了,也要花钱为孩子“买”更好的教育。

择校让社会风气败坏。家长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盲目攀比,加重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也让学生从小就懂得了关系和金钱的重要,什么人生观荣辱观等就抛掷脑后;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为学生“买卖”“好”的教育现象不胜枚举。重点校制度滋长人们嫌贫爱富、图慕虚荣等庸俗的社会心理。

重点校制度导致了城乡差距、性别差距、学校差距、阶层差距的出现,但在深层次上却潜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处理不好会直接引起社会动荡,这才是最大的危险。

但好就好在教育部已经开始实施基础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实行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政策,规范高中招收“择校生”行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但要真正落实,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切实为重点校招生降温;努力营造同等机会、同样优质、一视同仁的教育环境。这样,教育才能公平与合理。

(任天能)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