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雨过琴书润 风来翰墨香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7-09-25 08:04  作者:杨琼  责任编辑:

 

人,更多的时候就像一粒别无选择的种子,被抛撒在某一片土地上,就开始了生命的成长过程,或者就成了一棵草,或许就成了一棵树。然而,人和植物的种子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能够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可以因为精神世界的丰富,让自己拥有快乐和自在,滋润琐碎的尘俗生活。吕世平、杨馨夫妇,就是这样一对幸福的夫妻。

红尘云烟淡笔墨书香浓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公安工作的干部,吕世平,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在书法艺术的田园里勤耕不辍,挥毫辗转之间,或者凝重沉稳,或者豪迈奔放,或者儒雅清逸,30年的追求,30年的陶冶,为自己,也为别人,找到了另一种生存的快乐。

1977年,因患病未能考取大学,大病初愈,在家养病期间,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父亲开始教他临帖,写小楷,之后,先后师从祝雁南、吴希龄等书画名家。1978年,考入原昭通市公安处工作。1984年通过自学考试,考入云大法律系学习,其间,结交了不少云南的书画名家,经常切磋交流,在大学期间,就参加了云大大学生书法大赛并获得一等奖。尽管工作、学习很忙,但都要坚持临帖、练笔,甚至出差,都要带着笔墨纸张抽时间练习。和妻子旅行结婚的时候,行囊里都装着文房四宝,因为听说北京举办全国首届卫士之光书法作品展,就改变行程,赶往北京。别人新婚燕尔,更多的是畅游山水,花前月下。因为妻子杨馨也是一个懂得生活,欣赏艺术,追求高雅精神世界的人,所以,他们的新婚旅行,更多的是欣赏书法,纸墨飘香。第二年,女儿出世了,既要照顾妻子,又要照顾女儿,还要上班,忙得团团转的吕世平,每天回到家中,做完家务,夜深人静的时候,仍然要研墨铺纸,练上一两个小时。要出差了,妻子帮他收拾行李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帮他把笔墨、字帖等带上。前几年搬新家,妻子也是把最宽敞明亮、本来是主卧室的一间屋子布置成了书房。

受家庭的影响,吕世平喜欢读书,喜欢学习,他知道,书法艺术不是简单的点横竖撇的组合,它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因此,吕世平把节俭下来的钱,买了许多书和帖子,大量阅读了美学、历史、音乐、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同时笔耕不辍,力求融会贯通,一本草书书谱,他就用了两年时间,临了100余遍。功夫不负苦心人,吕世平先后加入了市书协、省书协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作品四次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性书法展,连续获得云南省政府第二届、第三届文学艺术创作(书法)二等奖。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大展,云南有两人的作品入选,吕世平就是其中之一,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云南省有三幅作品入选,吕世平的作品又在数万幅作品中,凭借其深厚的功底和儒雅之气,脱颖而出,被组委会选中。

吕世平爱好较多,除了练书法,还喜欢打羽毛球,练武术,拉二胡,他说,自己追求美好艺术和美好的人格水乳交融,人应该有点精神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功利化,只要自己充实就行了。也许就是这么一种宽容、执着、淡定的心态,让吕世平的书法作品和他的为人一样,更多的让人感觉到一种随意自在、宽厚平和但又不失风骨。红尘中有那么多风风雨雨,唯有充实、平和的内心,能让我们无论是一株小草还是一棵大树,都可以抵御人生风雨,散发生命芳香。

考古悟纤尘诗书慰平生

说实话,我们总是很难想象一个长期和文物打交道的人心态会如此阳光,如此健康。吕世平的妻子杨馨,就是一个这样明朗、豁达地生活而且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今年45岁的杨馨,凭借对工作的严谨、执着,对生活的热爱、从容,她被同行赞誉为“打遍云南无敌手”,老公戏称她是“自学成才的文物土专家”,同事、朋友则称她是“生活百事通”,而这些称谓,则是杨馨几十年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见证。

1982年,杨馨从学校调到当时的昭通县文化馆工作,刚进单位,就被派去参加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培训。培训班上,面对专家的提问,仅仅只有高中学历、对文物工作一无所知的杨馨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当时杨馨就有些想打退堂鼓,准备培训回去就申请不干文物工作。但是,培训期间,省上的老师了解到杨馨的情况后,给了她许多鼓励,无私的辅导她,这让杨馨很感动。在老师的鼓励下,杨馨开始对文物工作有了兴趣,开始入门并且进步很快,实习期间,学会了写调查记录和调查报告。回到昭通后,杨馨随同省上的文物专家先后到昭通永丰、守望、乐居等乡镇搞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因工作努力、出色,又继续参加彝良、永善、绥江等县的普查工作。当时条件比较差,很多地方不通车,全靠走路。在彝良普查期间,为了收集到所需的文物资料,杨馨背着20多斤的文物普查工具,和向导一起,翻越当地人都畏惧几分的锅圈崖,从早上9点一直走到晚上11点,到达目的地,伤痕累累的脚上尽是倒挂刺,双肩背行囊的袋子勒出了深深的淤紫。这一次,杨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也更深的理解了文物工作。接着,杨馨又先后参加了洒渔营盘墓群、崖墓的发掘整理工作,得到了省文物专家的肯定和鼓励。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勤学苦练,使杨馨渐渐成为单位骨干,从一个文物工作的门外汉变成文物工作的行家里手。1991年,杨馨担任了博物馆副馆长,1996年,担起了博物馆馆长的担子,1997年,破格推荐评上了中职。尽管学历不高,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半路出家”的杨馨硬是凭着坚强和执着,成为昭通文物界的专家,她在工作上的吃苦耐劳、雷厉风行以及取得的成绩,省上的专家对她倍加赞许,各地州同行也钦佩地称她是“云南文博界打遍云南无敌手”。

杨馨也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工作的人,因为诸多原因,杨馨几次和大学擦肩而过。但这没有影响杨馨对书本、知识的涉取。工作之余,照顾好丈夫和女儿,打理好家务,杨馨喜欢读书,摄影,绘画,做手工。这一些爱好,让杨馨愈发的心灵手巧。没事的时候,还喜欢收集、整理一些生活小常识,遇到周围的人有什么不懂的,她都会热心地告诉别人,比方说告诉同事在野外工作时如何防蚊叮虫咬,教会朋友如何把米煮得更松软一些,大家都说她是生活百事通。

长期搞文物工作,面对着一些历史的碎片,面对文物工作者瞬间就牺牲在文物发掘的工作现场,杨馨对历史、对生与死有了更多的感悟。生命短暂,人生无常,才更应该热爱生活,善待别人,更应该丰富自己,为自己,为别人留下点精神财富。别人走家串户,打牌聊天的时间,杨馨就用来读书,查阅资料。读书工作两相宜,学习和阅历,让杨馨对文物和历史理解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赋予了文化内涵,因此,每逢为上级领导、省内外来宾讲解昭通文物,她总能把一般人眼中平淡无奇、枯燥乏味的东西讲的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今年,为做好龙家祠堂片区开发,为了给区委政府提供翔实的参考资料,接到任务的杨馨二话不说,加班加点,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行文13900多字、用图100多张的“龙云家族发展史”书稿。当看见自己两天时间就从查阅资料到印刷成册的资料,杨馨很欣慰,因为,现在,她越来越多的感觉到清平寂寞的文物生活对自己而言其实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吕世平和杨馨夫妇的家中,自己动手制作的色泽明艳的绢花、清新淡雅的手工挂毯、用旧毛线织成的小被子,格调高雅的字画,把家装饰的朴素淡雅,充满生活情趣。杨馨说,女人,要干好工作,要经营好家庭,不仅要有物质的生活,还要有精神的生活,还得要生活得有质量,这样的女人,才有女人味。生活是不可能没有风雨的,但是,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吕世平、杨馨夫妇就这样在纷繁的世界里,营造天高云淡世界,让自己的生命华美、纯粹。也许,只有心灵的纯净,才能让我们活出不一样的滋味来。

(杨琼文/图)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