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走出家门闯世界 拥抱致富艳阳天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10-03-19 12:54  作者:虎伶俐 曹斌 凌操  责任编辑:

 

这里和风轻拂,群树披绿,条条崭新道路将座座精美的仿古建筑连缀成一个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商住小区;这里民风淳朴,欢语盈耳,文明和谐写在了互敬互爱、融洽相处的笑容里;这里田野竞碧,农人耕耘,安居乐业的人们如期收获着春华秋实的快乐;这里春潮涌动,前景似锦,如雨后春笋般冒起的个私企业正引领着本地群众不断向小康迈进。

10年来,正是依靠劳务输出,原本偏僻贫瘠的三甲村创造了一个个致富神话,彻底摆脱了贫困,渐渐跻身于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一面闪亮旗帜。2009年,三甲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其中劳务净收入人均435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劳务输出,让三甲迎来了经济发展的艳阳天。

贫困的起点艰难的腾飞

上世纪末,位于昭阳区西郊9公里的永丰镇三甲村仍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回、苗四种民族共1058户、4051人,而人均耕地仅有0.7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形成了三甲的贫困,冰封了一代又一代三甲人脱贫致富的梦想。那时,三甲村人均纯收入仅590元。

2000年,苦苦挣扎于温饱线的三甲人终于迎来了致富的曙光。

这一年,以村党总支书记黄训奎为首的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支部会、群众会,认真分析研究三甲村的村情,最终挖掘出三甲村贫困的症结――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而与此相对应,村“两委”班子同时也发现了三甲村的优势,那就是剩余劳动力众多,距城区较近。那么,将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中分离出来,让大家走出家门带外面寻求发展,正是三甲村的希望所在。由此着手,2000年底,肩负小村经济社会发展重任的黄训奎亲自带领一批年轻力壮的劳动力进城打工,搞修理、做泥水匠、当餐饮服务员、当搬运工……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辛勤的汗水甘美的果实

皇天不负有心人,连续多年的大量的劳务输出,让绝大多数人打工的三甲人获得了较好的收入,重拾了致富的梦想,三甲村也因此逐步形成了“输出一人、养活一家”的新局面。在此基础上,村两委再次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召开能人、强人和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将劳务输出、勤劳致富的思想广泛播撒在全村群众心中,促使三甲村绝大多数主要劳动力怀揣致富梦想,踏上了漫漫打工路。

至2005年,三甲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7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8%,通过大批村民进昭通、上昆明、到省外务工拼搏,全村出现了5万元户50户,10万元户13户,50万元户5户,100万元户2户,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000元,比2000年增长了3.5倍,实现了整村脱贫。更为重要的是,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的外出务工者在源源不断地把钱寄回家的同时,还把自主创业的理念、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带回了家乡,为小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情的回眸发展的春天

多年的打工生涯,让外出务工的三甲人尝到了挣钱致富的甘甜果实,同时也让他们饱受了背井离乡独自漂泊的苦楚。乡愁,成为他们心中长久的隐痛。2004年以来,村“两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自己的产业,实现打工仔向自主创业者的转变。这,让众多归心似箭的外出务工者豁然开朗、毅然返乡,与家乡人民一同掀开了三甲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曾经在昆明搞过餐饮、开过商店、当过养猪场工人的龙国仙率先响应号召,毅然卖掉了苦心经营的药材批发商店,带着多年务工积累的63万元资金回乡创业。在镇党委和村党总支的支持下,她借助区扶贫办到户小额贷款10万元,商业贷款15万元,投资88万元新建了“万宝生猪有限责任公司”。经浴汗打拼,该公司于2008年被确定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公司已扩建了三期厂房,2010年母猪养殖规模可达2500头,出栏优质种猪25000头,仔猪25000头,肥猪5000头,可实现总产值3000万元,利润425万元左右。同时她还积极新建年产6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可实现产值3000万元,利润利润400万元左右。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回乡创业人员目前已达200多人,共办规模化养殖场16家,发展标准化家庭养殖场600余家,现全村共养殖母猪1.5万头、鸡20万只。

而回乡创业的沈忠超则将多年打工积累的350万元资金全部提出,再从各方借贷了130万元,共投资480万元建成了年产2万吨的“昭通永鑫复混肥有限公司”,成为昭通唯一一家从事有机肥生产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企业。公司收购了全村及周边所有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大量的生活垃圾、桔杆和工业废料(烟末、粉渣)等,主要生产玉米、马铃薯、水稻、苹果、蔬菜等7个系列专用有机肥,彻底解决了整个三甲村环境污染的问题。自2009年5月正式投产运行以来,该公司共生产各类复混肥2000吨,实现产值300万元,利润30万元。目前,沈忠超正在进行年生产3万吨的扩建工程,已租赁土地21亩,预计扩建工程建成后,公司年产值将突破3000万元,实现利润400万元以上,而公司吸收的务工人员将从现在的34人增至200人。

曾在昆明汽修厂打工多年的岳世奇,回乡后在昭通创办了颇有名气的“三菱汽车修理厂”。岳世奇把本村11名年轻人带到厂里学修车,现其中两人已学成技术自立门户,办起了自己的修理厂。

如今,在村“两委”的引导支持下,返乡创业的三甲人和外来投资者越来越多,其从事的行业也越来越丰富,肥硕美味的淡水鱼、营养保健的绿壳蛋、全身是宝的鸵鸟……悄然出现在小村的天空下,让小村经济泛起了圈圈春涟。前几年的三甲每月平均外出务工人员1700人左右,由于现在不少人回乡创业和在本村的企业上班做工,现三甲仅有1200人左右在村外务工。

如今三甲村的劳务经济,已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互动格局,实现了从外出打工“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回乡创业“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至2009年底,三甲村拥有5至10万元资产的农户71户;10至50万元资产的9户;50至100万元的31户;100至500万元的11户;500至1000万元的1户;1000万元以上的1户。全村经济发展迅速,超越邻村10年以上。

劳务输出,擎起了三甲经济发展的艳阳天,也必将引领三甲在奔赴小康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虎伶俐曹斌凌操文/图)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