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5.12防灾减灾日宣传短语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0-05-07 17:32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5.12防灾减灾日宣传短语
    1、5月1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防灾减灾日”
    2、防灾减灾,人人有责
    3、防灾减灾,利国利民
    4、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5、减轻灾害,共创和谐
    6、减轻灾害,关爱生命
    7、防灾减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8、防灾减灾,重在行动,贵在坚持
    9、参与防灾减灾,共建幸福家园
    10、推进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
    11、关注生命安全,加强防灾减灾
    12、安全知识进社区,减灾意识入人心
    13、安全属于你我他,防灾减灾靠大家
    14、减灾知识进校园,家庭社会更安全
    15、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16、树立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17、手牵手积极防灾减灾,心连心构建和谐家园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

    一、全国防灾减灾日是怎么确定的?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减灾工作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减灾资源,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场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减灾工作由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减灾日”主题活动(1991年-2009年)


     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69号决议,决定把从1990年开始的20世纪的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灾十年”。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关于“国际减灾十年”决议,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并从实现"国际减灾十年"目标的方式开展有关活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结束后,第54届联合国大会于1999年11月通过决议,从2000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国际减灾战略”行动,将减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行动开展下去,并继续开展“国际减灾日”活动。
国际减灾日主题(1991-2009)
1991年 减灾、发展、环境--为了一个目标
1992年 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
1993年 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
1994年 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失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
1995年 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
1996年 城市化与灾害
1997年 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
1998年 防灾与媒体
1999年 减灾的效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0年 防灾、教育和青年--特别关注森林火灾
2001年 抵御灾害,减轻易损性
2002年 山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2003年 与灾害共存--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2004年 减轻未来灾害,核心是如何“学习”
2005年 增强抗灾能力
2006年 减灾始于学校
2007年 让灾害远离学校
2008年 减少灾害风险 确保医院安全
2009年 让灾害远离医院


    三、防灾减灾知识问答


问:什么是自然灾害?
答:以自然变异为主而产生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称为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
问:自然灾害分为几种?
答:国家民政部将全国自然灾害划分为九大种:旱灾、地震灾、雪灾、低温冷冻灾、风雹灾、洪涝灾、滑坡泥石流灾、病虫害灾、台风灾。
问:遇到地震,你知道怎么逃生吗?
答:遇地震,先躲避,桌边床边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问:发生火灾时,应该如何防护?
答: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弯腰快步离险境,不乘电梯走楼梯,盲目跳楼会伤身。
问:洪水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
问:我们在雷雨天需要注意什么?
答:雷雨时,强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断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
问:暴雪天气,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暴雪天,怒风吼,最好别往外面走,室外受冻无知觉,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手和脚,慢慢温暖才见好。
问:你知道如何对待突发的疫情吗?
答:对疫情,别麻痹,预防传染做仔细,公共场所要少去,发现患者即隔离,通风消毒餐用具,人受感染早就医。
问:遭遇意外落水,应该如何自救?
答:保持镇静,保存体力,不要挣扎,不要手忙脚乱;立即屏住呼吸,踢掉鞋子,放松肢体,等待浮出水面;感觉身体开始上浮时,应使头部后仰,让口鼻浮出水面进行呼吸和呼救。
问:如何防止雷击?
答:尽快进入室内,迅速关好门窗,脱掉淋湿的衣服;远离门窗、电线、电子设备和易导电的物体;尽量不要使用电视、收音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切勿游泳,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
问:农村经常发生哪些灾害?
答:我国农村最常发生的灾害有:洪涝、干旱、低温冷冻、雪灾、大风冰雹、雷击、地震、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
问:大雾天气如何加强防护?
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多饮水,注意休息;外出一定要戴上口罩,外出回来后应该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应暂停晨练;多穿衣服,注意防潮保暖。
问:什么是地质灾害?
答: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问:什么是崩塌?
答: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问:什么是地面塌陷?
答: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问:什么是地裂缝?
答: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
问:什么是滑坡、泥石流?
答: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两种自然地质现象。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地滑,群众中还有“走山”、“垮山”或“山剥皮”等俗称。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
问:如何预防、躲避滑坡灾害?
答:1、选择安全场地修建房屋;2、不要随意开挖坡脚;3、不随意在斜坡上堆弃土石;4、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沟渠。
问:如何预防、躲避泥石流灾害?
答:1、努力改善生态环境;2、房屋不要建在沟口、沟道上;3、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4、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5、养成每天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
问:怎么预防地面塌陷?
答:1、对有塌陷迹象的地段,坚决避让;2、建筑物建设时应尽量避开有利于岩溶塌陷发育的地段;3、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注意消除或减轻人为因素的影响;4、避免地表水大量入渗。
问:灾难过后,如果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应该怎么办?
答:灾害发生后,要注意心里疏导,最重要的是倾诉及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要主动和朋友、亲人、教师交流,把不好的心情倾诉出来;必要时,可以向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咨询。


    四、防震减灾常识答凝


(一)我国防震减灾的方针
我国防震减灾的方针是:“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这是国务院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经济能力所制定的基本方针。因为目前我国还无法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花费高昂的经费用于提高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设等。
(二)地震谣言及其识别
地震谣言是毫无事实根据又以非正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的地震传闻。其产生的根源:一是恐震心理;二是缺乏必要的地震科普知识;三是地震预报当前尚不过关,或者是宣传工作上的片面性在一些群众中产生的误解。
地震谣言识别有四点:
1、凡带着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为谣;
2、凡传说地震系外国人给我们测出来者是诈;
3、凡传说地震震级很大或震级很准确,如8.3、8.1级和发震时间、地点都很“明确”者为虚;
4、打着专家旗号或说成是某地震机构的预报,不通过正常途径而小道传播者多为假。
(三)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做好下几方面的工作来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1、加强对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管理。各地区要根据当地的地震构造背景和建设场地的不同条件,尽最大可能地对现有各类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对新建房屋一定要按照当地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达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无损。”的目标。
如:汶川地震后,在北川等极重灾区城镇,尽管80%以上房屋建筑倒塌,但凡是采取科学合理抗震设防措施的房屋建筑,仍能“立而未倒”,达到了大震不倒、减少人员伤亡的减灾效果。在地震重灾区,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的重大建设工程,均经受住了这次特大地震的考验。有1996座水库都没有产生破坏和出现严重后果。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也取得显著减灾成效。在什坊县的师古镇,有80%的农村民居损坏,而该镇的宏达新村建设的农村地震安全民居100%完好无损,甘肃文县临江镇的农村地震安全民居在地震中也安然无恙等。
2、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努力提升地震应急能力。各级政府、部门、社区和乡村,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应对地震灾害的预案,积极开展创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和示范乡村等活动,进行必要的地震应急演练。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震中地区平时建立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在地震中也表现出应急措施得力、临震处置方法得当,取得了十分突出的减灾实效。如:德阳孝泉中学、绵阳桑枣中学等是近年来建立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发生时疏散快速有序,全校师生均做到了无一伤亡。而我市大关县、绥江县近年来创建的部分中小学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在汶川地震时也做到了在极短时间内就快速有序地疏散了处在教室里的学生。
3、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防御地震灾害的基本知识,发现各类异常情况能及时向当地防震减灾主管部门报告,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环节。
4、汲取教训,防患未然。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地区,我们应该从鲁甸地震到汶川地震这一系列地震灾害中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对地震灾害决不能抱以侥幸心理,每一个人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要牢固树立防震减灾意识,才能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五、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天灾一直威胁人类安全翻开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灾难总是和人类相伴,姑且不论战争等人祸,单是地震等天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便触目惊心。地壳会随时移动和裂开,引起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山崩和泥石流等,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飓风和洪水肆虐,会给人类带来突如其来的破坏性灾难。

     地震:每年发生500多万次作为地壳的一种“正常”震动,地震在全球每年都要发生500多万次,其中人类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1000次,而能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约十几次。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十秒甚至几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顷刻之间就可使一座城市变成废墟。地震还会引发海啸、火山爆发等灾害,是破坏性最大、威胁人类最严重的自然灾难。
20世纪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大地震有:1906年4月,美国旧金山发生8.3级大地震,造成6万人丧生。1920年12月,中国宁夏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海原等4座县城全部被毁,23.4万人死亡。1923年9月,日本关东发生8.3级大地震,京都、横滨、横须贺三大城市被毁,14.3万人丧生。1976年7月,中国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有百万人口的唐山市被彻底摧毁,24万多人死亡,创20世纪地震死亡人数最高纪录。1990年6月,伊朗发生7.7级大地震,5万多人死亡。1995年1月,日本阪神地带发生7.2级大地震,造成5400余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创20世纪地震损失的最高纪录。1999年8月,土耳其发生7.8级大地震,1.7万人死亡,经济损失200亿美元。2003年12月,伊朗克尔曼发生6.8级地震,造成3万多人死亡,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巴姆古城有70%的住宅被夷为平地。

    泥石流:威胁50多个国家泥石流是一股泥石洪流,在瞬间暴发,多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由于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进入20世纪后全球泥石流暴发频率急剧增加,发生逾百次。
近几十年发生的严重泥石流灾难有:1970年5月,秘鲁发生7.8级大地震,引发迄今世界上罕见的瓦斯卡兰山特大泥石流,使秘鲁容加依城全部被毁,近7万人丧生,灾难景象惨不忍睹。1998年5月,意大利那不勒斯等地突遭遇罕见的泥石流灾难,造成100多人死亡,2000多人无家可归。这两次泥石流灾难是突如其来、难以预料的,而1985年11月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泥流早有先兆,但人类仍难逃脱厄运,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无比惨痛的教训。早在鲁伊斯火山喷发1年前,当地就已出现异常现象,一些专家指出火山可能喷发,当地报纸也曾对此进行过报道。但遗憾的是,人们未能对此做出及时反应,当火山喷发夹带着碎屑、火山泥流奔腾而下时,在50公里外的阿美罗镇还没有接到疏散命令,一切都太晚了,鲁伊斯火山泥流在瞬间将它吞没,造成2.3万人死亡,13万人无家可归。第二天早晨,在阿美罗镇上空飞行的求援人员报告说,仿佛这个城镇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似的。这就是著名的“阿美罗的毁灭”。

    洪水:对我国危害很大,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洪灾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黄河在历史上曾决口1500多次,重大改道26次,最严重的黄河水灾事件有:1887年水灾,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水灾,约300万人丧生;1938年决口,89万人被淹死。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的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等江河的“世纪洪水”,在中国大地到处肆虐,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0多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在告诉我们一次次灾难对人类的打击和毁灭,大自然的威力是多么势不可挡。而且,灾难还将继续,人类还得承受和面对。每一次灾难都是对人类神经的一次敲打。面对灾难,人类应该做什么,该怎样做?是积极应对,还是听之任之,甚或很快便置之脑后?印尼等国绝不是第一次遭受海啸袭击,但至今尚未建立起海啸预警机制。也许建立这样的机制需要花很大的代价,不如投资于房地产、旅游业之类可以赚大钱,但是,这样的代价难道比人类为发生灾难所付出的代价还要高吗?
“吃一堑,长一智”是对人类智慧的最通俗的描述,但有时候人类并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从而导致灾难的重复发生。灾难也许不可避免,人类要做的是如何预防灾难,如何减少灾难损失,对此人类应该每时每刻都有灾难危机意识,不要等到大祸临头了再悔之晚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老话永远是真理。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