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东汉遗珍--《孟孝踞碑》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6-12-21 09:14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从昭通县城南行约10里,烟需中隐隐可见一个小村庄,当地称“白泥井”。在村中一家姓马的房子旁立着一座墓碑,恭正大度的颜体书丹于碑石之上,俨然写着“汉孟孝瑶墓”。究其实,此墓是清末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而立。清人立汉墓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此中蕴藏着一个惊人的故事,它关系到云南碑刻史中一个重大的事件。

距今100年前,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白泥井这家姓马的农民主人叫马宗祥,在不经意间发现一块石碑,碑首残断,间有泐痕,形制苍古,谁也不知此碑的由来和年代。



从书体上看,这块碑是汉碑,但因上半截残断,碑有干文“丙申”二字但无年号,究竟何年所刻?从汉高祖二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前205年到公元216年)之间,共有8个“丙申”,究竟是哪一个“丙申”?于是,有说西汉成百河平年的,有说东汉光武帝建武年的,有说东又和帝永元年的,有说东汉恒帝永寿年的,有说东汉献帝建安年的,不一而足。后经多方考证,确定为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岁次丙申,公元156年)所立。后来金石家谢饮涧更进一步考据,认为:墓主孟孝瑶卒于永寿二年,但卒年并非立碑之年,因碑文中有“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怀抱之恩心”等字,只有次年即永寿三年的月、日干支才与碑文相符。即是说,墓主卒于武阳(今四川彭山)是在永寿二年,但从彭山发枢回返云南昭通并非一日一时可就,以当时交通,需要较长时间,而当年属“流年不利”,未可入葬,只好在祖坟用土暂为封存,次年(永寿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启封,十一月二日落葬,所以立碑当在永寿三年十一月安葬以后。







此碑是研究汉代云南与中原文化渊源关系的重要史料。东汉之际,“南中大姓”不仅在经济上接受中原生产技术的影响,而且仰慕中原文化并深受其熏陶,碑中有“孔子大圣,抱道不施,尚困于世”的话,可见时人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其行事的感悟。从考古学界在昭通地区发掘出的许多东汉时代汉式器物的参证中,可知汉文化在当时的云南已经相当普及。

《孟孝琚碑》在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1915年,金石大家罗振玉将其用双钩摹出,全文刊载在《汉晋石刻墨影》上,称它是“海内有数之瑰宝”。此碑不但在国内有名,在日本昭和二年(公元1927年)出版的《书道全集》中也曾刊载并受日本书界的推祟。

碑文系方笔隶书,取势横扁,左右舒展,笔划瘦劲古朴。行格满密,绝不循规蹈矩,如“擂台”等字几占一格半,大有突破成规之势,体现出纯朴的韵味,在汉碑中别具一格。此碑字体在篆隶之间,以隶为主,兼通篆意。其隶书又饶汉隶今隶的韵致,因而梁启超在题跋中称道:“见此碑可征汉隶今隶递嬗痕迹,皆与书学有关系。”并赞其为“真稀世之宝矣”。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