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中小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http://www.cmo.com.cn  更新时间:2009-03-20 13:38  作者:宋玉琪  责任编辑: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进入了21世纪。在建设现代化的范畴中,“城市化”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思考。

我国中小城市的划分是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按市区(不包括市辖县)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多少对城市规模进行划分。在我国城市规模的分类为: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为小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全国中小城市众多,仅小城市就占全国城市总数的60%以上,全国中小城市建设好了,国家的整体面貌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反之,如果只是少数几个大城市发展,众多的中小城市还很落后,那我们的国家就谈不上现代化,也很难跻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因此,要十分重视中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在北京召开两会期间。针对我国中小城市建设的现状,民建中央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发展”的提案。提案中分析了目前存在较大城乡差距的诸多原因,突出强调了制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重视中小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关于城市建设的问题,需要宏观的,整体的,全面的统筹计划与安排,在此仅对中小城市建设谈几点想法。

1.中小城市发展的“科学定位”。在我国由于地域的,经济的,历史的等原因,使得中小城市的发展不能像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其他大城市那样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重.轻工业体系,全方位的发展。中小城市的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符合经济的,技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发展。各有侧重的专向发展。比如建立单一的旅游城市,轻纺城市等等。这就需要政府要有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宏观的规划,给中小城市以一个准确的科学的自我定位。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努力与发展中小城市,使得中小城市有限的人力和财力形成合力,发挥最大的效力,去建设发展改造城市。

2.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在达到高度文明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临资源问题。而制约着人类生命的水资源尤为突出。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水荒的危机。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3亿人的生存与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浪费之间的矛盾更为严重。全国的大城市暂且不说,仅就全国400多个中小城市,每年排放废水100亿立方米左右 ,水污染十分严重,发展中小城市是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中小城市的健康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和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中小城市的水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而且造成流域内居民发病率的上升。

(1).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水污染防治的骨干工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中指出:积极开发和研究高效、低能耗和能源部分自给的人工生物处理等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流程,以节约投资、降低维护费和运行费。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和科技部新近联合颁布的《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城建[2000]124号)》对我国城市污水的治理从处理工艺到具体的措施都作出了规定。结合我国的特点,目前,中小城市的经济财力有限,中小城市城市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和工艺的重要特点是"高效低耗",高效低耗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目前并无一明确的数值界定,其特征必定会随不同的时间随技术的进步以及不同的应用条件而有所不同。

(2).建设完善城市的生活生产供水,排水管网线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用水和防止污染。现以丹东市为例,市区临靠鸭绿江而建,多年来,所有的工业生产废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共用一个排水管网,未加处理的直接排放到鸭绿江中,既造成了流域内的水资源污染,又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的生产用水。鸭绿江成了天然的“倾废”江!这造成的污染是肯定的,同时也在浪费消耗宝贵的水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上的提高,建设完善城市废水排放管网的工程,亟待实行。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与城市工业生产的工业废水应该分别集中经相应的处理后再排放。理由在于:工业生产企业的生产废水,常常带有各种的工业生产原料的废气物和各种的化学元素,这些物质或有放射性,或有剧毒等,对环境会造成极大的污染,并且其处理工艺复杂,所需要的费用高;而生活污水则不然,它只是城市居民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水,其污染程度较小,且净水处理工艺简单,费用低,同时处理净化后的水可以循环再利用于工业生产中,以达到极大限度的节约用水的目的。

3.建设城市绿色市区,科学处理垃圾围城。

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为了达到2000年"全国城镇每户居民有一处住宅,70%的家庭能住一套使用功能基本齐全的住宅,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这一目标,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住宅小区和社区的建设蓬勃发展,这提高了居民的居住水平。但是目前它们的作用大多停留在解决"住"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居住社区应为居民创造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环境。居住社区的建设应与城市整体规划和布局相协调,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能持续稳定发展的城市功能区之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居住社区建设必须克服以往小区建设中的缺点,因而运用生态学原理指导社区的规划,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城市绿色社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城市绿色社区规划

(1)根据环境容量合理地确定绿色社区规模。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系统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活动。人类居住社区的建设规模受环境容量的影响。绿色社区是能够提供合理的人均居住面积、道路、绿化和资源能源,同时也能提供文化教育、商业服务、医疗保障等功能的整体,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从而能够使社区成为既有城市型的便利,又有乡村型的环境的居住地。

(2)根据循环再生原则合理配置生态流。生态流包括能量流(energy flow)、物质流(matter flow)和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是联系各子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纽带。居住社区是人工生态系统,不断被输入能量、物质和信息,同时排出废物。目前的社区生态系统的生态流往往是单向和链状的,没有循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极低,因此建设城市绿色社区必须根据循环再生原则使资源和能源达到最佳利用,具体地说即用"4R"准则(Reduse<减量>、Recover<回收>、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改变生态流流向,使其蕴涵的价值与能量尽可能多地释放,减少资源、能源的利用速度,防止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争取废物减量化与资源化,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用高新技术成果支撑绿色社区的建设

(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它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由于水资源在时空和地域上的不均匀性,我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日缺水量1×107m3,其中有50 个城市严重缺水。在得不到有效的淡水资源的情况下,节约用水和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显得尤为重要。重复利用污水和废水,已成为开发新水源的重要途径。

推广家庭节水设备,是绿色社区的节水重点。据统计,在家庭用水总量中有80%用于做饭、洗衣、冲洗厕所、洗澡,因此采用节水型家用设备和卫生器具是节约用水的关键。一般的抽水马桶一次冲刷需水9-19升,而节水型便器每次用水量不超过5.7升;节水型洗衣机比普通型产品节水25%-30%,因此采用节水设备能很容易地使家庭用水量节约1/3,节水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固体废物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失去其原有使用价值而丢弃的固态物质。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固体废物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固体废物的无处置堆放不仅污染环境、有碍观瞻,影响环境卫生,而且会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因此必须进行处理。为了充分利用固体废物中的有用资源,在绿色社区必须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这样就可以回收生活垃圾中的有用资源,对不可回收的其它组分可采用堆肥、焚烧或卫生填埋来进行处理。

(3)绿色社区的建筑节能。在北方城市,供暖系统节能也是建筑节能的重点,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不但可以有效供暖,而且有助于减轻北方地区采暖期内典型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对有条件的社区可以采用分户燃气采暖系统,这样不仅取消了小区集中供热锅炉、供热管道和堆煤场,解决了室外供热管道的热损失和大气污染,还有利于用户灵活取暖,将节能与用户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

4.在旧城改造中,要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风貌。

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城市整体规模和形象进行规划和建设,这就涉及到了旧城的改造问题。当今的人们一味的追求开放时尚,忽视旧城历史文化和古典建筑物的历史价值,在城区改建问题上,只考虑经济上利益可行性,常常是大拆大建。这使得社会财富总资产在无形中的减少。

从工程的角度考虑,对于一些基础结构尚好,只是表面装饰破损,尚可使用的建筑物实体,不必彻底的拆除重建,应对其进行重新装饰与布置,使其发挥本身应有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为社会节省了社会财富。对于那些确实失去使用价值的危房建筑,应即使进行拆除,再合理规划后进行建设。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民用建筑,遗迹建筑,应尽量保留,在做适当调整后,发挥其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可在该类建筑集中的区域发展当地文化区文化街等等,形成一当地的文化特色。这样既保护了历史文化风貌,又可创造收益并节省了拆除,重建等的工程费用。

从城市整体建设规划角度考虑,不应该一味的追求新式建筑,精美建筑,超高层建筑,西式建筑等等。城市建设要具有风格化,能够体现本城市的特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可为城市今后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做出了“我国在总体上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十分及时和准确的。当前,需根本改变“城市优先”的观念,习惯于“城乡而元”的思维模式。以便在实际中能够更好的指导中小城市的建设工作。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