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昭阳区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6-10-16 16:40  作者:昭阳区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  责任编辑:

 

昭阳区新农村建设检验交流材料之一

昭阳区永丰镇三甲村,位于昭通城西郊9公里处,东接凤凰街道办事处黑泥地村,南邻本镇元龙村,西与苏家院乡一山之隔,北与旧圃镇大村相接。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回、苗4种民族,共1058户,总人口4051人。国土面积17平方公里,有耕地3926亩,水田1446亩,旱地2480亩,经济林果500亩。村内有小二型水库1座,大小堰塘30余个,昭鲁大河南北贯穿全村。2005年经济总收入830万元,人均2050元;粮食总产量154万公斤,人均有粮380公斤。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0.2oC,土壤肥沃,适宜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及多种经济作物生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的一个农业县区,如何把上级精神和农民的愿望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三甲村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值得认真总结和各村借鉴。

一、主要做法

作为一个农业大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甲村“两委”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结合本村实情,求真务实,理顺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产富民的路子,积极推进全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现已初步实现了“远景山水化、村庄田园化、发展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新农村发展阶段目标。他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是“改善一个基础、建设四个基地,打造一个品牌”。

(一)改善一个基础

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镇村两级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理清了建设思路,进一步完善了规划实施方案。他们迅速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尽快统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防止发生认识偏差,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一是突出典型示范,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建设示范点的方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推进。二是新农村建设以农民为主、干部帮扶,做到既不大包大揽,又不放任自流。

把区上补助的十万元用于水沟盖板、街道绿化、垃圾集中处理等公共实施建设。政府投资,群众出力,完成路宽1.6米的村内主干道900米,支砌道路挡墙351米65立方;卫生厕所两侧道路硬化、水泥砖铺设也已完工;人行道回填土方3876立方米,水沟盖板1050米已经完成900米,运动场、文化站的道路拓宽完成1050米,村内道路绿化栽植樱花、女贞树1600株,人行道硬化1000平方米;完成村内蔬菜地灌溉水窖50口,沟道治理91米,预埋管道700米,改造闸门7道;建成垃圾堆放场一个,改造卫生畜厩卫生厕所51户,新建公共厕所1个1000平方米;建成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养猪小区。现在已经建成了11公里村组道路,22.7公里三面光排灌沟。农户的外墙改造全面启动,改造完成5户旧房, 190户室内抿糊和室内硬化。实施“三改一建”工程,建设沼气池565口,建设“大地之爱•母亲水窖”50口。

目前已经初步达到了“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设施格局,建成了农工商贸一条街,硬化、绿化、美化了集镇,文化站、运动场、灯光球场等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一副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已经实实在在的呈现在人们眼前。

(二)建设四个基地

一是建设优质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全村粮食经济收入117.2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14%左右。成功种植了特色玉米,甜糯888,每亩栽种3000株,采收青玉米,每个0.6―1.0元,亩产值2000元左右。灌溉条件好,种植水平高的农户还能种出两季,复合产值达3500元以上。甜玉米种植已成为三甲村新兴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建设优质畜牧产品生产基地。三甲村重点发展DLY仔猪标准化生产、肉鸡养殖、牛羊养殖。落户在三甲村的万宝生猪有限公司,有场地12亩,猪圈14栋200余圈,消毒室,药品冷藏室,产房等配套设施。向市场提供优质LY三元瘦肉型商品猪和LY二元种母猪,并与养殖户签订“养殖销售合同。”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已发展DIY母猪户315家,存栏 815头;规模养牛户10家,存栏量80多头;规模养羊户20多家,存栏量600多头;土鸡6万余只。2005年全村畜牧经济收入285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22.1%。2005年畜牧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30%以上,养殖产业已初具规模。

三是建设优质林果生产基地。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路子,建成名特优新经济林果500亩,在建旅游观光科技示范园500亩。

四是建设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成了蔬菜科技示范园150亩,亩产值达3000元以上,是常规生产的2倍。建成了蔬菜大棚10多个,发展蔬菜产销大户10余户,带动菜农50多户。

(三)打造一个品牌

即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根据三甲村人多地少的现状,村两委决定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走打工强村之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村劳务输出初步实现了由体力型向技术型、由无序型向有序型、由外出务工型向回乡创业型的转变,呈现出跳出农业、服务农业、发展农业的态势。全村月平均输出劳力1500人次以上,劳务经济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46%,全村有百万户5户,10万元户13户,万元户500多户。劳务经济已成为全村的经济支柱。外出打工农民不仅挣到了钱,还更新了观念,开阔了社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为三甲村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主要经验

(一)规划为先,绘就城乡统筹、思想前瞻的农村建设新蓝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龙头。三甲村在新农村建设试点规划中,融合了传统观念和科学理念,既讲现代化,又讲民族特色,确保规划的全局性、长远性、合理性。三甲村两委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区位、地形、生态、耕地、环境等因素,制定和完善了以集镇为中心,公路为轴线,山、水、田、路、村落、住宅及乡镇企业的科学布局,高标准、高起点地绘制了规划蓝图。做到了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村委还决定用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走“优农业、兴工业、壮三产”的集约型发展路子,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探索破解“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的途径。同时,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努力做好社会公共事业,力争在短期内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二)发展为要,构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三甲村以黄训奎为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村两委班子,作风过硬、素质高、讲奉献、办实事。他们爱护农民、关心农民疾苦、帮助农民排忧解难、诚心诚意为农民谋发展。村两委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还是要靠发展。“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创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才能凝聚群众同心同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立足“三农”,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跳出“三农”,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农业方面,他们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近年来培育的甜玉米、花卉、蔬菜、特种养殖四大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产业,引进和培育了万宝生猪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在全村树立大开放意识,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开启非农化之门的金钥匙。努力推进劳务输出,不但解决了“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矛盾,而且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体力、智力并重型转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通过推行节水灌溉,统筹使用各种生产要素,以及综合开发、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村种植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为魂,倡导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的有机统一体。为此,在发展三甲村农村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人的和谐发展,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来统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调邻里和睦、妯娌和睦、孝敬父母、不打架骂人,以好的乡风民俗来约束不好的做法,让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的私心。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及组织文艺演出队等各种形式,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用形式各异的先进载体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尚。通过简单、实用、长效的各种培训,提升广大农民的内在素质,帮助农民增强其生产的智力因素,使全村50%以上适龄农民成为政治文化素质较高和实用技术较强的新型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四)和谐为基,打造平稳有序、安定祥和的农村居住新环境

无和不谐,失去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他们创新思路,立足“六抓”,维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一是抓法制教育,通过实施农村普法、“文明新风进农家”工程,营造农村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二是抓人员管理,通过强化对流动人口和问题青少年管理,调动他们的积极作用。三是抓维护稳定,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抓排忧解难,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与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化民怨、顺民气。五是抓群防群治,打牢社会治安防控的基石。六是抓政治民主,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推进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

(五)制度为本,建立周详细密、务实可行的农村机制新体系

用制度来规范行为、解决问题,是人类在千百年来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一条基本经验。一项工作、一个团体或社会,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其效率和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比其他任何要素都更重要。基于上述认识,他们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并高度重视发挥制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作用。村“两委”不断规范工作程序,严格执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于关系全村发展的每一件大事都进行公开讨论、民主决策,切实做到一事一议,真正让群众参与;在各项工作中实行公示制度,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在村务管理中,让群众参与管理,实行村务公开,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三甲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树起了一面新农村建设的旗帜。虽然今后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只要继续保持上下同心、群策群力的建设气氛,三甲村将以时俱进,百尺竿头再创佳绩。


昭阳区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