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路在脚下越走越宽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8-09-25 10:37  作者:凌继发  责任编辑:

 

俗话说:路在脚下,越走越宽。昭阳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早在1986年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在全国苹果区划中,就将昭阳苹果生产列为适宜区,1989年农业部又将昭阳区列为南方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于是,全区干部、果农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苹果产业不断得到拓展,截止到2008年5月31日,全区苹果栽培面积达20万亩,年总产量达22万吨,总产值达2.6亿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45%,占农业总收入的22%。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了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栽培历史展望美好未来

昭阳区种植苹果历史悠久,具有67年的栽培历史,早在1940年,由留美的吴镜漪先生从四川成都华西大学引入苹果树160株种植在我区洒渔乡白鹤村李仲举的庄园内,但大面积种植是在1955年以后。回顾昭阳区发展苹果的历史,大体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55―1964年期间,苹果生产正式成为农业发展项目,种植苹果30余万株,栽种面积1.2万亩,此期间经验少、管理差,果粮矛盾大,苹果树被毁10万株左右,真正面积只有4000亩,产量也只有4.5万公斤。

第二阶段是在1965―1981年期间,地方党委、政府把苹果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1976年先后从山东烟台聘请18名苹果师傅来昭帮助指导,配合本地果技干部采取多种形式,从规划布局、政策保障、科技投入、市场培育等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了苹果种植的推广力度,种植面积达4.8万亩,产量突破1000万斤,是我区苹果发展较快的时期,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苹果品质的提高,昭通苹果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除销往云、贵、川、两广外,还远销香港、澳门、新加坡、越南、老挝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全国苹果外销基地”之一,累计出口苹果321.56万公斤。由于所产苹果汁多肉脆,风味独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赢得了“苹果之乡”的美誉。

第三阶段是在1981―1986年期间,这段时期土地下户,大多数把苹果分到一家一户,管理跟不上,被毁果园达2.29万亩,苹果生产严重萎缩,是我区苹果生产的低谷阶段。

第四阶段是在1986年至1996年,区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把苹果产业做强、做大,从农业局专门抽调人员于1986年8月8日成立昭通市园艺技术推广所(现在的昭阳区园艺技术推广所)协同市果技站和市农技推广中心,加强对果农的技术指导和培训。1989年3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市农业局上报在我区建立“昭鲁坝区优质苹果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方案”的报告,并投入资金200万元在我区建立“中国南方优质苹果商品生产基地”。特别是在“八五”、“九五”二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通过长防工程、长治工程、生态工程和苹果基地建设,狠抓苹果生产,使昭阳区苹果生产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种植面积由1986年的2.5万亩,迅猛发展到1996年的10万亩,继我区粮、烟、畜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第五阶段是1996年至2004年,省政府将昭阳区列为省优质苹果基地予以扶持发展,为了使昭阳区苹果生产,真正成为我区一大经济支柱,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在管理措施上,区委、政府专门成立了苹果生产领导组,由主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区政协主席亲自指导抓苹果生产,相应的在苹果主产区的各乡(镇)也成立苹果生产领导组,做到层层负责,工作落到实处,为苹果产业各项措施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组织保证。使昭阳区苹果产量、产值在短时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产值达到1.5亿元,成为中国南方第一个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第六个阶段是2004年至2008年5月31日,全区苹果栽培面积达20万亩,年总产量达22万吨,总产值达2.6亿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45%,占农业总收入的22%,苹果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如:洒渔大桥村万亩苹果生产给果农带来增收致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今后,昭阳苹果随着产、销量的不断增加,苹果产业的明天是更加美好的。

突出产业优势增大技术含量

纵观昭阳苹果近70年的发展历程,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六大优势:一是生态优势。昭阳区属于农业大县(区),大气环境清洁,无工业污染,又是苹果生产的最适宜区,发展苹果无公害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二是品牌优势。由于昭阳区苹果风味纯正,果质优良,具有含糖量高,汁多香脆,色鲜味美,营养丰富等特点,经过中国农科院专家考查论证,1989年3月,国家农业部把我区列为“中国南方优质苹果商品基地”,并投资建设。在建设期间,我区所产红富士苹果曾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质奖,金帅苹果多次获得省优产品称号,在2003年的全省苹果评比中,我区选送的昭锦(108)获金奖,红富士和秦冠获银奖。在昆明举行的几次昭通苹果品尝展销会上,昭阳区苹果以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销往香港、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海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三是早熟优势。由于我区早春气温回升快,比山东、辽宁、陕西等北方苹果早成熟20天,不论从时间上还是内在质量上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四是区位优势。昭阳区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所产苹果可以北上四川、重庆,从昭通运到四川运费0.10元/斤,而山东苹果运到四川运费0.40元/斤,东进贵州、湖南、湖北,南下广东、广西,而这些省市人口密度大,没有商品苹果基地,市场需求巨大。尤其我区苹果销往东南亚,比北方苹果更具有优势,运距短,可捷足先蹬,占领东南亚市场,又加之东南亚的泰国、缅甸等国家,在旧历七月都喜欢把着色苹果作为贡果的习欲,我区利用这一优势,即可把昭通苹果,销往这些地区。随着我区交通条件的完善,区位优势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进一步为昭通苹果的销售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五是种植技术优势。在苹果发展过程中,部分果农从实践中摸索和掌握了一套生产管理技术,并尝到了甜头,容易接受新技术,如近年来的高接换种、苹果套袋等新技术,已成为这些果农的自觉要求;规模优势。随着大量果树进入盛产期,加之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规模效益更加明显。

干出实际效果树立昭阳品牌

引进新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1997年为改变全区品种结构,昭阳区园艺所又先后从日本等地引进神砂、2001富士、美国八号等早熟苹果品种,弥补了早熟品种的不足,有效的调整了早、中、晚熟品种结构,由2004年以前的金帅、红富士为主的单一的中晚熟品种,发展到现在具有早熟品种神砂、美国八号,高产优质品种2001及加工型品种澳洲青苹等发展前途的10多个优良品种,实现良种替代,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狠抓低产果园改造,大力推广苹果新技术。

以低产果园改造为核心,普及推广强拉枝、大改形、巧留枝、早落头等修剪技术16万亩。几年来,共计推广苹果套袋6.5亿个、反光膜8000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2万亩,有效提高了苹果商品率,实现优质果率从2005年以前的20%,提高到现在40%;引进加工企业,实现果品再增值。为有效解决果农卖果难的后顾之忧,区委、政府于2005年积极引进了宝清实业有限公司(现为云南国投中鲁果汁有限责任公司),填补了我区无深加工的历史空白,每年消化低次等果5万吨,产生附加值2000多万元,有效促进果农增收;加强营销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扶持发展一批苹果营销队伍。区、乡(镇)领导高度重视,在抓好苹果生产技术指导的同时,围绕苹果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区里成立苹果商会,各苹果主产乡(镇)成立苹果产销协会,将有管果经验的种植大户和营销大户联合起来,纳入产销协会会员,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内部管理,搞活运行机制,拓宽营销渠道。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农村的观念,提高对加快发展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把培育和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项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有效提高了果农组织化程度,达到产销双赢目的;扶持培育一批苹果龙头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以云南国投中鲁果汁有限责任公司和昭阳区红云果蔬商行为主的龙头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市场和基地、农户的桥梁和纽带,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实现苹果产业化经营,以生产为基础,以销售为核心,多渠道筹资,改进和推进“订单农业”等现代化营销方式,把果农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苹果主产乡(镇)专业市场的建设,发挥好各级政府和社会民间组织在苹果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抓好基地建设,推进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昭通脱贫致富作出应有贡献;狠抓品牌,注重宣传。全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昭通苹果,为打造昭阳苹果品牌,扩大昭通苹果知名度,区委、政府于2000年和2001两年在昆明成功举办苹果展销会,2002年以苹果为主要农副产品,参加昭通市政府组织的科交会,2003年9月和2005年9月,由区委、政府牵头在区内举办了首届昭通苹果文化节和农产品交易会,本着“树品牌、闯市场、谋发展”的思路,以“苹果搭台、经贸唱戏、诚信昭阳、共谋发展”为主题,把昭阳精神、昭通苹果推出去,而把外地的目光、信息、技术、资金吸引过来,使昭通苹果更上一层楼,成为乌蒙山的一颗闪闪明珠,造福昭通人民,从而使昭通苹果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2007年9月26日,昭阳苹果“最大的水果镶嵌画”刷新吉尼斯纪录。9月28日至30日,昭阳区委、政府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中国黑颈鹤之乡.昭阳苹果文化旅游节”。这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不断拓展全区苹果产业起了作用。

(凌继发文/图)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