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现代教师与课程改革

来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更新时间:2006-02-05 16:29  作者:许蕴红  责任编辑: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已迫在眉睫,因此,教师必须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综合素养各个层面完成调整和质的升华,重新构建面向未来教育的发展型角色,才能与时代对教育的期望共呼吸,才能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契合。

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代的教学研究者转变

受多年所固有的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对自己的职责定位只是教书育人,提及参予教育科研,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事,这也是为自己的…隋性”开脱,更是对自己能力的亵渎和创造力的束缚。实践中,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科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需要的基本条件,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客观需要。教育科研是教师自身价值得以真正体现的主要阵地,是教师由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转化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和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前提保证。在课改实践中,教师如果不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研究,不去探索随社会变革而发生质的变化的教育所蕴含的全新理念,不去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文明成果和发展动态,仍然不能摒弃“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一样教”的刻板式教学模式,这种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除了废寝忘食地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外,与当今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想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没有行动不行,而应从微观处研起,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去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去检索和分析教学实践中所含括的理论研究价值,结合自身认识上的主观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使其形成能适应新要求的教育教学新理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现代教师不应拿昨天的经验来禁锢自己,而要用明天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行为,紧扣时代脉搏,孜孜以求,勇于开拓,与时俱进。惟有如此,教师才能不仅仅只具有“一桶水”而是拥有了一条永不枯竭的滔滔江河。

二、由课程的机械执行者向课程的建设开发者转变

在传统的课程模式中,处于国家教育意志之下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之间陷于各自疏离、缺乏互补的隔离状态,本应作为课程主体之一的教师其职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复制教育行政主体既定的课程目标,比较被动和消极地执行已被审定的课程计划,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步骤直至课程考评方法等,有关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后尖锐的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充分调动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积极性而予以全方位和主动地介人,其中包括对新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这一标志着教师将以自己对特定学生个体和具体课程内容的独到理解,且鲜活地融入到新课程的生成中去,从而在社会全面进步的今天凸现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才能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而得到奇迹般的自由释放,真正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现代教师应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地方、学校、!""#中教研究$、%课程教材教学研究课堂和学生等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拓展课程范围,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验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锻炼培养课程开发的能力和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培植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的新思维模式,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三、由教学模式的传递者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转变

基于学生与教师的主客体关系,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教师应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教师。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周期已日新月异,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使学习变成学习、应用和发展知识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是学生今后走人社会能否适应各种挑战、敢于面对各种新生事物的根本保证。“教最终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也不是不懂外语和电脑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强调的也正是自主学习能力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如果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只能成为教材与学生的“联络员”,学生也只能成为容纳书本知识的“容器”。再则,教师应该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意促进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力求培养和谐、创新和富有活力的现代新人格,使自己成为学生培养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优秀品质的促进者和催化剂。因此,教师应当以平等之人格、除伪之语言同步实现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其内容除了被视为人类文明之成果的课程知识外,更有激活知识、引导创新态度、情感、意义和价值生成;其形式不是含有强加性意味的“灌输”,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教师应该树立为学生的一生负责的强烈意识,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真正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去主动发展。

四、从学校型教师向社区型教师转变

传统教师角色是专业教师、学校型教师、闭锁型教师,这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已格格不入,我们必须向开放型的教师过渡,全面实现新型教师角色的转变。学校因其特殊的职能作用,很多教育配置是社区没有的,其人力资源的集中性更是社区无法相比。学校把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与社区开展一些联谊活动、共建活动等,这对于促进社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同步体现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教师“复合功能”,同时社区的健康发展又能为学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者的教师主体,应从传统的、狭隘的教师角色中解脱出来,把自己融入到社区中,真正成为社区中的一员,在做好学校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一群人、影响一批人。社区也同样能为学校提供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以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短缺,同时,社区活动还能成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向前迈进的积极载体,也能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条件。显然,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今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事业建设的共建者。跨人新世纪的大门,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机遇和希望的曙光,还更面临外来文明的冲击和挑战的烽烟。为国家和民族创造未来的教育事业,负载着人们殷切的期望!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我们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前瞻性的眼光,拥抱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