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问计于民是把好事办好的关键

来源:红网  更新时间:2006-09-11 16:16  作者:刘纯银  责任编辑:

 

“无论您在书斋冥思,在机器旁劳作;还是在田野中奔忙,在异乡拼搏,我们生息于同一片美好山水,肩负着同样的神圣使命。”为迎接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一场由中共湖南省委发起的“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献计献策活动8月9日正式展开。(见《中国青年报》8月10日)

记得去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也曾在党内外广泛征求意见。为制定好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党中央对《建议》的起草高度重视,在历时8个多月的起草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主持5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工作汇报和进行讨论。温家宝总理先后8次主持起草组会议,讨论研究《建议》稿,在形成《建议》提纲后,主持国务院党组进行讨论。其他中央领导也十分关心《建议》的起草工作,并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然而,中央领导对此《建议》稿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将《建议》稿下发至有关有关单位和个人征求意见,最后根据近2000条意见,吸纳了600多条,对《建议》稿作了350多处修改。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十一五”规划的重视和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慎重,对民意的尊重,也是把好事办好的关键。

我们常说,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谋利益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工作实际中特别是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倾听民声、反映民愿、尊重民意,是党和政府应尽的工作职责,也是为官者应当具备的常识。党中央、国务院在这个方面也给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出表率。问题是,当前还有少数地方、少数官员来说,仍然存在职责不是不清,常识不是不懂的现象,缺乏尊重民意的思想和习惯。他们表面上讲民主、重民意,骨子里仍然是家长式作风作祟。仍然是坐在车里搞调研,沿着公路抓检查,围着酒桌听汇报,关起门来写规划,桌子一拍作决策。尤其当民意与权力发生碰撞时,往往会毫不犹豫地让“官意”凌驾于“民意”之上,把“民意”变成遮人耳目的“名义”。这样怎么能保证调研可靠真实、规划科学合理、决策准确无误?即使在为群众办实事的问题上,有些也没有遵循民意,以致把好事办成坏事,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为群众办实事,把好事办好,应该始终是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领导和机关工作如何的一项重要标准。而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民意,既是党和政府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具体体现,也是把群众的好事办好的根本途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只有我们的各级干部自觉做到在思想上关心群众,感情上亲近群众,行动上依靠群众,调研时深入群众,决策时尊重群众,时时处处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把为人民群众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才能真正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才会有老百姓从内心里感激党和政府。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