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政务

弘扬传统文化:浅析页河子文明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02-13 10:08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摘要]4000年前,生活在现今隆德县渝河流域的页河子先民,以原始石器为工具,向大自然展开了挑战,揭开了新石器时代辉煌的一页。页河子先民培育农作物,驯养牲畜,掌握制陶技术,采集捕鱼,逐渐产生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养殖业等。农业的发展繁荣使页河子先民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于是有了经典的页河子文明

在祖国西北广袤千里的黄土高原上,横贯东西的黄河,千万年来流奔不息,它如同母亲的乳汁,孕育了中华远古文明。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创造。生活在黄河上游支流渝河流域(隆德县境内)的页河子先民,便是根植于这块黄土地上的一支生力军。

4000年前,先民们便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以坚硬的原始石器为工具,向自然展开了挑战。他们砍倒大树,斩断荆棘,放火烧荒,开垦土地,终于创造了辉煌的史前农业锄耕文化,培育了早作农作物粟、稷,从此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命运,掀开了人类文明历史的第一页。人类的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自身的命运。人们开始选择居址、建村造屋、鱼猎采集、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纺织编织等生产活动。那一件件磨光、钻孔的石斧、石刀,一根根纤细精制的骨针,一个个色彩斑斓的彩陶器,无不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凝聚着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历经千年沧桑巨变,今天,页河子先民村落原貌早已荡然无存,然而其丰富的生活残留和文化内涵却被考古学家们精心地发掘、揭示出来。

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固原博物馆对页河子遗址进行了小面积发掘。虽然范围有限,工作面较小,但却能窥见其全部面貌。

一、遗址的发现

遗址是1984年全区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固原地区文物普查队学习班队员在隆德实习,一天下午,由辅导员马正福、杨明带领大家去沙塘的北山二阶台调查。来到山根前,只见山坡道路两旁到处都有碎陶片,在二阶台地被雨水冲刷的断崖上铺满了陶片和残断的石器、兽骨,偶尔还显现出灰坑的遗迹,以及土层中夹杂的清晰的白灰层面,其中一处白灰面厚20厘米,多至七层重叠。有个老乡把他在此处挖出的一件陶器拿给队员看,原来是一件非常完整的红陶。看到这种现象后队员们情绪高涨,欢呼雀跃。辅导员安排大家分散开大面积、全方位继续调查,队员们沿着页河子北山二阶台地宽100米、长四五公里的地带进行详细考察,结果表明这是一处内涵丰富、面积较大(大约10多平方公里)、保存非常好的新石器遗址。通过与陕、甘、青地区的新石器遗址进行对比后,确认这是一处极有地域特点的新石器遗存,是连接东西新石器文化的纽带,也是陕、甘、青诸原始文化的交汇点,新石器文化考古的金三角。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仰松带着他的研究生正在甘肃庆阳发掘,闻讯后立即来此考察。经确认,这是宁夏近十年来发现的最有价值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学术研究方面极为重要,对建立宁夏新石器考古序列也至关重要,为打开陕、甘、宁青一带新石器文化的大门提供了一把钥匙。1986年5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固原博物馆联合对页河子遗址正式开始发掘,至9月份结束,共发掘25平方米探方14个、50平方米探方1个,总面积400平方米,出土各类石器、陶器、骨器1000多件,陶片3万多片,房屋遗址20多处,完整的房子3处,大型房址1处,灰坑100多个,窑穴40多个,制造骨器作坊1处。另外,还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

二、新石器时代页河子自然环境

页河子先民居址营建在渝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这里距水源近,地势较平坦且高,背靠大山和森林,面临渝河,森林里生活着很多动物。经中国科学研究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对出土的动物骨骼鉴定认定,大型的猛兽有老虎、豹、狗熊、豺、狼、野猪,家畜家禽有牛、马、羊、狗、猪,小型动物有狐、獐、兔、鼠,食草动物有鹿、麋、野驴等。

通过对当时生物环境的再复原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美景:茂密的森林树木间行走着虎、豹、豺、狼,追逐着逃窜的鹿、麋、獐、兔;蔚蓝的天空雄鹰翱翔,林间树枝歇息着叽叽喳喳鸣叫的鸟儿;清澈见底的渝河里,鱼儿悠闲自得地漫游;河水旁布满河蚌和田螺,河岸的芦苇丛中一群群野鸭不时惊飞;山前坡地里一片金色的谷子垂下沉甸甸的头,随风摇摆;居民的牲畜圈中不时发出阵阵牛羊叫声和犬吠之声。又据遗址出土的植物孢粉分析,当时页河子的气候比现在温暖而且湿润,相当于现在长江以南亚热带的气候环境。在T202口发现了竹鼠头骨,在T106、H142发现了獐子骨骼,在T201、H201发现了未燃尽的竹子。这些都充分的证明当时页河子周围不但有许多沼泽、草地,而且还有茂密的竹林。由此可见当时页河子的气候比现在好得多,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森林茂密,草木旺盛,天空碧蓝,水流清透。

三、页河子先民的生产生活劳动

先民在水草丰茂的环境里生产生活,就近捕鱼、狩猎,在山前平坦的地方培育了粟(谷子)等农作物,驯化了猪、牛、羊、马、狗等动物,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掌握了制陶技术和手工业,为经济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定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采集是页河子先民食物来源中必不可少的补充部分。原始森林里长着各种野果和植物的根、茎、叶,人类就依靠这些物质来充饥。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方式仍然没有发生改变,在发展遗址灰坑里发现包含物时有很多植物的核、壳,就是最好的证明。

捕猎是页河子先民生活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环境、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周围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各种动物活跃林间、水边。页河子人利用他们娴熟的捕猎本领捕杀各种能食用的动物。

从遗址中发掘出土的箭头有骨质的、石质的,约十多个品种,三角形带挺的、短挺的、无挺的,至今锋利无比。研究人员曾做过实验,用这样的箭头对准一沙袋射击,结果箭头直入沙袋四五厘米之多。还有圆形钝头的,从其形状分析,这些箭头可能是用来射猎小型动物和鸟类的,只是将它们射昏,既食肉又可用皮毛。经鉴定遗址出土有牛、羊、野猪、熊、鹿、兔、獐等动物骨骼,还出土有两栖类动物的骨骼,如狸、河蚌、田螺的残骸。由此可知渝河里的鱼蚌、岸边的田螺也曾是页河子先民的美味佳肴。

养殖业的发明为页河子先民的定居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从页河子出土的家畜骨骼统计数字来看,养殖业极其发达。猪的骨骼有300多个个体,羊的骨骼有140多个个体,狗的骨骼有50多个个体,马和牛的骨骼个体各是30个,揭示了页河子先民已经开始驯养家畜,而饲养最多的家畜是猪。猪这种动物为杂食,食物来源广,不挑食,好饲养,性情温顺,抗病能力强,所以首先被选中饲养。其次就是牛、羊、马。最值得注意的是狗,也是原始先民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狗经过驯化,既可帮主人看门守家,也是狩猎的好帮手,当人们食物来源匮乏的时候,宰杀充饥更是上等的美味食品。

农耕带给页河子氏族最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时期他们处在最典型的父系社会阶段(在遗址发现男性的崇拜物石祖),是农耕最发达、农业比较繁荣的时期。在发掘遗址里出土最多的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工具,有砍伐树木、开辟耕地的石斧、石锛、石凿,挖掘土地的石铲,收割禾穗的各式各样的石刀、陶刀,还有加工粮食的石墨盘、石墨棒、石杵。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将农业生产由最初的火种农业推进到了锄耕农业,是农业生产的一次伟大革命,使农业走向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农业的发展和繁荣,为先民的定居创造了有利条件。农耕农业未出现之前,人们通过从事采集和狩猎来保证基本生活。原始社会的人们过着流浪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哪里有野生植物可采摘,哪里有野兽可猎获,他们就往哪里迁徙,等到这一地区的野生植物采完了,野兽也射猎一空时,他们就不得不迁到新的地区居住。农业种植发明以后,这些原始人群开始定居下来。页河子遗址的发掘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有限的发掘面积中出土房屋遗址十多座,在第一发掘区50平方米的探方里出土房址两处,面积约30平方米。在第二区25平方米探方内,发现遗址房基的白灰面达五层。经考证页河子先民在这里居住长达近百年。

在发掘中探得一处房基面积为120平方米,地面夯实,上抹约1厘米厚的白灰层,并用火烧烤过。围着大房子的周围,还有12平方米的房基四五座。类似这样大面积的房屋,1980年在甘肃也有大地湾新石器遗址里也有发掘出土,引起了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的极大兴趣。经研究其作用大致如下:其一,可能是老人和儿童的居所。其二,是举行宗教礼仪活动的场所,如当少年成年后,便在这里举行一次成丁礼(进入成年的标志),仪式结束后,此人便从大房屋中搬出,另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从这个角度讲,房屋是每个氏族成员的摇篮。同时,它还有其他重要作用,例如劳动生产的分配、选举氏族首领、对其他部落的征战等,均在此处召开氏族议事会进行商讨。其三,它还是氏族成员们互相传授生产生活经验的地方。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座大房子起着大会堂的作用。围着大房子周围的房子是一个个家庭氏族成员的住所。据发掘房址的分布密集程度,可推测当时一个部落约有200多人。据此推算,大约有3000多人活跃在页河子周围。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