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同源社区:合作社加扶贫车间 打通群众就业路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0-05-13 08:42  作者:朱晶晶 凌操  责任编辑:虎伶俐

今年以来,红路馨居同源社区成立山尖花种植专业合作社,针对社区剩余劳动力,引进技术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合作社加扶贫车间的模式,创新思路促进易迁群众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学技术,在小区车间里就业增收。

5月12日,记者在同源社区扶贫车间看到,搬迁安置群众在自己的工作区内认真编织藤椅,虽然才学习了四天,但藤椅已编得有模有样,大半学员能独立完成藤椅和藤桌的编织,技术指导员徐师傅针对编织难点对学员进行指导。

廖安秀是小龙洞乡宁边村9组搬迁到红路馨居同源社区的居民,今年50岁的她经过四天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藤编技术要领。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编的第三把藤椅了,在家门口就学到技术,要感谢合作社的扶贫车间,自己能编出这别致的藤椅真是想都不敢想。

廖安秀告诉记者,开头的时候还是难学的,现在学会了还是可以的,学会了一天还是要编好几个,时不时还要叫师傅过来看一下,做熟了,一天编四五个还是可以的。

据介绍,一把藤椅的编织手工费为16元,厂家提供原材料,工人编织好后,由厂家回收。技术指导人员告诉记者,藤编技术熟练后一天可以编5把椅子,有80元收入,很适合年纪偏大没有外出务工条件的群众就业。今年53岁的冯常国在自己的工位上专心编织,他从炎山镇中寨村搬到同源社区,子女都已外出务工,听说扶贫车间有藤编培训,冯常国积极报名学习,希望借此机会在小区的扶贫车间就业。冯常国告诉记者:“政府帮助我们找事情做,改善我们农村人的生活条件。从那些山区走出来也不容易,我们一定会好好学,只要用心学都能学好,国家的政策很好,这对我们来说都是好事。

在苗家绣扶贫车间,妇女们坐在桌台前一针一线,用巧手绣织苗族服饰图案。据介绍,纯手工苗家绣的绣织速度慢,市场价格高。今年60岁的苗族老人王玉珍是扶贫车间里的工人,她从洒渔镇新立村搬到同源社区,凭着自己多年练就的苗家绣手艺,在扶贫车间就业的同时也给车间学员教授苗家绣技法,希望苗家绣的手艺等到更好的传承。王玉珍说:“我们来到这里条件非常好,比我们老家那边条件好,我们在这里绣苗族服装,做了以后就可以拿出去销售。”

在竹编工艺车间,六十来岁的老人用竹片编篮子等各种生活用品和装饰品。据了解,他们在老家都有一定的竹编基础,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实践,技术不断精进,编织成品也越来越精致。据同源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更好地展示和售卖扶贫车间生产产品,拓宽发展后劲,社区特意开设了山尖花种植专业合作社门市进行售卖,下步还将开辟网上售卖渠道,同时将引进生产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让扶贫车间最大限度给搬迁安置群众带来实惠。同源社区党支部书记迟学剑告诉记者,社区于今年三月组建山尖花种植专业合作社,3月20日启动扶贫车间竹编培训,4月2日启动扶贫车间苗家绣培训,5月7日启动扶贫车间藤编培训,共培训社区160余名安置群众,目前有70余人在扶贫车间就业。迟学剑告诉记者:“我们建扶贫车间的目的是为解决社区群众就业问题,车间建起来,方便老百姓就近就业,也让他们能够做到照顾家庭和就业两不误。在搬迁过来的群众中,我们将有一定技能的人挖掘出来,让这些传统工艺不会失传,不断巩固、发展和壮大,也让搬迁安置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把我们的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昭阳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晶晶 凌操) 

视频新闻: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