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悠悠长情育人路——昭阳二中范华老师教育故事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0-09-09 19:44  作者:张英  责任编辑:赵磊明

 西风又起,一年又尽。一年的最后一天,隆冬季节的清晨,天还未亮,朦胧中,一个模糊的身影来到了昭阳区二中的校门处,门卫人员帮她拍了背影照。每年的最后一天清晨,门卫人员总要帮她拍这样一张照片,照片标注为:背影,7:00。她说她用来勉励过去的一年,激励新的一年。这背影的本人就是昭阳区二中的范华老师,这个背影包含着无数说不清的教育故事,这个背影包含着对教育的挚爱之情。这个背影一定格,就定格了整整30年。

范华老师出生于1964年,1982年毕业于昭通师专中文系,年仅18岁的她,揣着青春的梦想,分配到了靖安中学任教语文。因教学成绩显著,1984年,范华老师调到了沙坝中学任教,于那时起,范华老师开始了她长达35年的班主任工作。刚开始,范华老师对班主任这份工作一无所知,她仅大班上的学生三四岁,所以觉得班主任应该就是带头的人,所谓带头的人应该就是做好榜样,当好示范。于是,她与班上的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用来供大家共同遵守。每天清晨她第一个到教室,每天晚自习,她最后一个离开。修理课桌,安装窗户,都有她的身影。课堂,她上得生动多彩。渐渐地,班上的学生喜欢她的课堂,亲近她,学生感觉她是他们的老师,他们的班主任,其实定义更准的称呼——他们的班主任姐姐。

每个周末学生返校的晚自习,他们总会从家里带来几个青苹果、酸梨子、烧包谷、煮洋芋……凡是学生们认为能带到学校最好的东西,都会偷偷塞到范华老师的手里。当范华老师看到学生递东西那真挚的眼神,心里就暖暖的,她觉得青春的梦想在飞啊,飞!

课余的时间里,范华老师领着一群大孩子来到校外,她与学生奔跑于田野,嬉戏于坡头,她的梦想是学生的梦想,学生的梦想是她的梦想,他们的梦想越过坡头,飘过田野,伸向远方。

4年的时光在追求、努力中转瞬即逝,1990年,范华老师调到昭阳区二中任教。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整整30年,范华老师的青春岁月就在昭阳二中扎根、开花、结出一批又一批丰硕果实。

30年如一日,范华老师用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位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神圣职责。每天清晨借着路灯,她6点从家出发,步行到区二中。路灯或明或昏,将她的身影映照得矮小或高大。范老师的脚步在无人的街巷里响出一串串动人的声音,这声音,敲响着她睡梦中的学生,起床,新的一天开始了!

范华老师7点准时到达区二中,30年来,每天清晨7:10前到达教室,她重复着4件事:清点学生到位情况;清查学生作业上交情况;检查班级卫生情况;与学生进行个人交流。针对头天不遵守学校管理规定、不守班规、犯错的学生,范老师利用清晨的时间及时沟通交流,打开学生的心结,确保每个学生知错就改,同样的问题不再重复出现。如此日日反复,月月跟踪,范华老师的学生文明守纪,学习积极主动,班级学生互帮互助,流动红旗在范华老师的班级上时时飘扬。

范华老师,一个心中装爱的班主任,她的教育生涯之路上,书写着一个个她与学生间感人的故事。


让我叫您一声“妈妈”

那年,一位成绩一向优秀的学生眼神迷茫暗淡,空洞地瞪着黑板发呆,范老师发现后,立即将那学生带到办公室谈心。原来学生的爸爸妈妈正闹离婚,无助的孩子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范老师了解到情况后,赶到学生家劝说,范老师从家庭谈到孩子,从孩子谈到未来,遗憾的是,两个人的世界,总有许多别人无能为力的事。那学生的爸爸妈妈不顾范老师的劝说,最终还是离婚了。

爸爸妈妈离婚后,那学生情绪极其低落,课堂注意力分散,成绩一落千丈。范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心痛地抚摸着学生的头,意味深长地告诉他:“孩子,这已经成为了现实,我们无力挽回。如果你再消沉下去,你的人生谁来负责?赶紧振作起来,老师永远在你身边!”谈心、安慰、鼓励的背后,范老师开始为那学生补习拉下的课程,每天单独布置作业,单独批改。范老师告诉那学生一个自我倾诉的方法:“难受了,就写写日记,将自己的伤痛、苦恼全记在日记本上,写完,回归到学习中。生活已经对你不公平了,你要抗争,单亲的家庭,命运只能靠自己掌握。”

听了范老师每天开导、安慰的话语,那学生慢慢回归到学习中,成绩逐渐上升,中考时顺利进入了昭通市一中。

毕业之际,那学生手里捧着几本厚厚的日记本,眼里闪着泪光:“老师,这是您教我排除心里痛苦所写的日记,我所有的心事都在日记中。这些日子磨练了我,教会了我如何战胜生活,它是我这辈子最值得回忆的时光。”说话的同时,那学生递给了范老师一封信:“老师,等我中考后您再打开吧!”

接到那学生录取市一中的通知书那天,范老师打开了那封信:“……老师,人生的低谷,您一直在我身边。我叫自己加油、努力,我不能辜负了从未放弃我的您。我相信,我一定能考取昭通市一中。老师,我的爸爸妈妈生了我,却又放弃了我。是您,给了我第二次重生的机会。老师,请让我叫您一声‘妈妈’!”

读着,范老师的视线模糊了字迹,泪水滚落在信纸上,一点点浸染开,浸染成一份崇高的师德,一份淳厚的母爱。


我住在您心灵温暖的地方

一张小床,挤在碳房的角落里,一位女孩就在这张小床上睡了三年,她是范华老师班上的学生。因家离学校太远,家庭又极为贫穷,穷得连辆自行车都购买不了。但那女孩想读书啊,求学梦支撑着她每天早上五点就从家出发,跑十多公里的路来到学校。早晚奔跑于遥远的路途,女孩疲于奔命。就在她的求学梦将要被现实粉碎的时候,范华老师伸出了援手。

范华老师与家住学校附近的同事商量,从碳房里收拾出一个空位,范老师买来床和被子,如母亲般铺垫好。女孩有了自己温暖的小床,她再不为早起操心,再不受奔波折腾。她告诉范老师:“老师,每夜我的梦都很甜,我好像觉得我就住在您心灵温暖的地方。”

后来,范老师又联系爱心人士为那女孩资助了生活费,一直资助到她高中毕业。毕业后的那位女生,范老师知道她在外省有了工作,有了幸福的家庭,感到特别欣慰。也许多年后,那女生最温情的回忆画面,就是那张范老师为她铺垫的小床。


353班,我们决胜“100%”普高录取

时近2017年,昭阳教育掀起了抓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潮。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范华老师在班级上提出了:冲刺“100%”普高录取的目标。

353班,班级人数81人,城市、农村,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面临这种情况,范华老师采用3人、5人分团、分组帮扶,带动,促进班级学生集体推进。

就在全班同学携手共进,斗志昂扬时,一位男生课余打篮球将脚摔骨折住院了,一住至少也需半月或一月。这下范老师心急如焚,她一咬牙,中午交待好班级学生午辅,匆匆赶到医院帮那学生补课。她坚定地对那学生说:“你给我挺住,不得拉下学习,绝不允许中考当逃兵!”

此后的那间病房,范老师匆匆进出,耐心补课。受范老师感染,一张、两张、三张……许多张面孔出现了。那是班上的数学、英语、物理等各科代表,他们放弃自己的午辅,轮流着帮自己住院的同学补课,走时,他们不忘了相互击掌:“加油,我们决胜100%普高录取。”

住院的学生回来了,他回到了班级队伍中,他的成绩未受多大影响。

中考了,成绩公布了,范华老师的353班,81位学生100%普高录取,实现了范华老师确立的冲刺目标。除了21人录取了昭通市一中之外,那位住院的男生,班级最后一名,竟传奇地考了353分,超出普高录取分数线50分。

353分,353班,范华老师看到这个分数,开心地笑了。

有些意外的惊喜总会在努力奋斗中迎来。一天,区二中校门外忽然出现了一位打扮时髦,手捧一大束鲜花的帅气男士。门卫将他拦住后,又微笑着将他放进了学校。满校园的师生好奇地跟在身后,小声议论着,这究竟要追我们学校的哪位美女老师?这仪式感也太强了吧!追着、跟着,这男士来到了范华老师的办公室:“老师,感谢您的培育,我给您送鲜花来了!”当那位男士将鲜花送到范华老师手里时,真相大白,办公室内外掌声“哗哗”地响了起来。

2019年,范华老师年满55周岁,退休了。可学校离不开她,学生离不开她,她延迟退休重回校园,再次挑起班主任的重担。

如今,范华老师再任一届班主任,就足足60岁了;如今,35年的班主任历程,范华老师用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情谱写着感人的育人故事。范华老师一批批学生被大学录取了,就读航空、科技、教育、医学、军事……范华老师一批批学生毕业了,企业经理、政府领导、公司懂事、学校校长、医院医生……他们在社会的各行各业耕耘着、奉献着。

“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五一巾帼标兵”“昭阳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昭阳区优秀管理人员”“昭阳区教学质量优秀奖”……面对若干的奖项及荣誉,年过半百的范华老师淡定地微笑着:我不是蜡烛,也不是春蚕,在学生求学的路上,我只是尽心尽力地陪伴了他们一程……


作者简介:张英,女,汉族。1978年12月出生,1996年毕业于昭通师专,大学本科文凭,昭阳区大山包人。曾担任民间文学报《山风》主编。在《边疆文学》《时代风采》《南高原》《昭通文学》《乌蒙山》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多篇。作品入选《崛起的昭通作家群》,与人合著散文集《山花烂漫》。2012年出版个人散文、诗歌、小说综合集《碎语人生》。现就职于昭阳区凤凰办事处中心校。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通讯员 张英)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