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新春走基层:农村群众过年 节俭不失传统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1-02-11 14:09  作者:李剑  责任编辑:虎伶俐



置办年货过一个欢乐幸福的新年,对于咱中国老百姓来说可是一年中的一件大事。在童年的记忆里,杀年猪、赶年集是过年最开心的事,传统的农村大集不仅可以将年货置办全,还能体会赶年集独有的热闹与喜庆。在年三十的前一天,记者就走进乡村、走进大山,用镜头记录了山区群众传统的过年习俗,感受了浓浓的年味儿,体验了喜庆热闹,重温了儿时旧梦。

苏家院镇迤那村的集市上,到处人头攒动。商贩的吆喝声、人们的说笑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格外热闹。记者转了一圈,发现年货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在街道两侧摆满了摊位,对联、年画、挂历、鞭炮,琳琅满目。和往年一样,今年的对联、福字和各种寓意吉祥的挂件同样深受农村群众喜爱。来自顺山村官家沟自然村的杨先华在买了一箩筐甜橘后,为了把家里装扮得喜庆热闹,又把摩托车停放好后,精心挑选福字和对联。杨先华说:“买了些福字、对联,每年过年都要贴,水果也买了点。”

杨先华挑选福字和对联图的是喜庆热闹,苏家院镇坪子村的赵泽富挑选对联则是希望来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赵泽富说:“我买了财源广进,其他的福字也要买点,希望我们一家来年财源广进。”

俗话说:“过年吃爆米花,年年都要发。”对于农村群众过春节,爆米花、瓜子、花生等小吃样样都不可少。赵庆仙、赵庆蓉姐妹俩都是当奶奶的老人了,腊月二十九这天,姐妹俩相约来打爆米花,一打就是几大口袋。赵庆仙说:“米和包谷的爆米花样样都有,年年都要打点。”

过新年穿新衣、拿压岁钱,这些传统习俗让小孩子们过节多了不少的欢乐和期盼。杨先勇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才回家,和妻子儿子聚少离多。就要过年了,他专程带着儿子来赶年集,为儿子购买了不少的新衣服,穿上老爸买的新衣服,儿子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杨先勇说:“每年都要给娃娃买新衣服,给他买了好几件。开了年我还要出去打工,在建筑工地上一天挣个三四百块钱,除了吃的一年有七八万块钱。”

民间有句谚语叫“欢欢喜喜赶大集 红红火火过大年”。赶年集除了购年货凑热闹外,还象征着新年喜庆、吉祥,会给来年带来好运。年轻人赶年集准备年货,老人妇女在家也很忙碌。苏家院镇顺山村群众雷凤英老人在腊月二十九这天,特意起了个大早,叫来亲家母一起做豆花。老人说,虽然集市上可以买到豆花,但孩子们一直以来都喜欢吃自己亲手做的的豆花。每年过年前,她都要给五个儿女做一大锅豆花,让他们吃到妈妈的味道。雷凤英说:“年年都要推豆花,推一大锅,一大锅一大家子吃,特别开心。”

雷凤英老人还能亲手给子女们做豆花,但孟兴德的母亲因为年事已高、体力不支,不能给孩子们做传统小吃了。但她把熬制麦芽糖的手艺传给了儿子和儿媳。今年过年,儿子孟兴德就是在老母亲的指导下,和媳妇一起成功熬制了两大锅麦芽糖,他想把母亲熬制麦芽糖的手艺传承下去。孟兴德说:“把麦子发成芽、把包谷推成米,把麦子倒在里面咬一晚上,煮两次,麦芽放一半留一半,煮熟了一次再把另一半放在里面,拌匀冷却几分钟,再煮一次拿滤帕包着滤出水来,就见糖水,干了就是糖了。以前都是老人做,现在他们做不起了,我们就跟她学着做,回家来这几天我们做了一些,分给亲戚朋友们。”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苏家院镇顺山村群众杨秀珍夫妻俩在腊月二十四小年这天共宰杀了七头年猪,做成腊肉留给儿女们食用。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几个儿女都不能回老家和他们团圆,不免让夫妻俩有些孤单,但夫妻俩还是备足了年货,打算开开心心过个大年。杨秀珍说:“每样都准备点,都准备齐全了,今年我们宰了七个过年猪,腊肉已在楼上挂起了,全部留着给娃娃些吃。”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儿个个乐淘淘”“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这些难以忘怀的歌谣,折射了吃、穿、戴在过年中的重要地位。人们常说,过春节过的是传统文化。的确,春节正是有了各种吸引人的传统民俗,才让人觉得年味儿更浓、更有寓意,也才在春节这段特殊的日子牵连着我们每一个游子的心,因此,不管时代怎样变,我们都要传承文化,记住乡愁。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剑)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