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孩子们的“科学启明星”——记全国道德模范王绶琯

来源:学习强国  更新时间:2021-11-10 10:23  作者:任珊  责任编辑:虎伶俐


王绶琯

有一颗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名叫“王绶琯星”。在98载的人生中,王绶琯一直在研究星星,76岁之后的20余年间,他成为带领无数中学生走进科学的“启明星”。

王绶琯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天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1952年,王绶琯回国,全力投入到创建新中国天体物理学的事业中。

不到两年时间里,他和同事们将中国的授时精度提高到百分之一秒,为中国授时以及天体测量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自此,“北京时间”响彻祖国大地。

在他提议下,北京密云建起了50米射电望远镜用于脉冲星观测,至今仍在探月工程中发挥作用。他和其他科学家共同提出的攻关项目——配置多根光学纤维的“大天区面积大规模光谱”,自主设计了大型光学望远镜LAMOST,可以实现同时在大片天区中测量几千个光谱,观测效率比以往提高几千倍。

1999年,由王绶琯倡议,钱学森、王大珩、路甬祥、白春礼等61位著名科学家联合发起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俱乐部组织学有余力、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走进科学社会,求师交友。

为了让“小手”拉到合适的“大手”,俱乐部成立之初,王绶琯走遍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跟科学家的深入交谈,找出那些真正合适的人来担任科研导师。

俱乐部每年新吸收百余名高一新生参加科技活动,最基础的是每个学期听科学名家讲座,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到正在担任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研究员,学科泰斗与高中生面对面,演讲后还有提问与解答。

俱乐部成立的22年里,5万多名中学生先后参加科研活动,一些学生还成长为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

王绶琯为了俱乐部的发展四处奔波。为解决经费问题,他捐出了全部稿费,晚年身体虚弱无法行走时,他还让女儿推着轮椅去参加活动。这位被孩子们称为“科学启明星”的老人仍在关心着俱乐部的未来:“科学普及了,更多孩子才能受益。只有植根于一片深厚的土壤之中,科学之树才能枝繁叶茂。”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